不时在深入课堂第一线,发现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其总是望着老师,目不转睛……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一定是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没有给予回答,学生的表情是麻木,一种失落感。结合课堂教学了解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不理不睬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既不判断正确也不判断错误,给学生留下了不知怎么办这种悬念,学生也不知所以然,一头云里雾里的感觉。在时下的课堂上不时出现,美其名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
二、表扬过于泛滥
一堂课,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否正确,都非常肯定地说“好”,混淆了是非曲直,从整个课堂看来,有可能小手林立,看似气氛热烈,实则学生是为了得到“表扬”的心理在作祟。请看满堂泛滥的表扬,不仅达不到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反而给学生造成不良的攀比心理。
三、看不惯学生
只要学生稍微有点不合老师的口味,轻则批评,重则惩罚,更有甚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君不见课堂上学生费力的朗读,得到的就是“读得这么差,重读一遍、两遍……”,学生带着伤心的泪水,耷拉着脑袋,带着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表情战战兢兢地、疙疙瘩瘩的读完了,谈不上通顺,更谈不上理解,又何谈得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呢?数学课上,只错了一个标点时,罚超10遍,大骂一通。学生苦,教师累,学生的学习还有何兴趣可谈。
四、激励的表扬
“孩子,你太富有想象力了!”、孩子、你朗读得太感人了!“、孩子,你的心思太细腻了”、“你是一个用心的孩子”、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孩子”等等用不同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挖掘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而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的结合点、兴奋点,学生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其主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学生一点鼓励,会带给课堂一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