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最近,我读到丰子恺先生一篇写猫的小文《阿咪》,读完后,阿咪就在我眼前娇吟作态了。因为先生是画家,所以小品文字就如同画笔,简洁生动地勾画了人间物件,达到字画同体的境界。我特别喜欢这样具象的文字,它好像无形的笔把思想有形有色地展露无疑。
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的语文课堂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呢?语文所承载的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它需要一种途径,把厚重的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耕种于孩子的内心。很遗憾,我们的小学语文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为教学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当我站在讲台,面对学生纯真而茫然的目光,我想,也许绘画会是一种教学语文的突破。我不是教育的改革者,但我愿意做一点小小的尝试,让我的语文课堂可以色彩斑斓。
以画助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苏东坡这样评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提醒我:先入画再入心。一幅画——一段文——一首诗,先观察诗画,发挥想象用语言描述画面,鼓励学生写成文字,再读诗,品味古诗与现代文语言的不同。
《春夜喜雨》的画卷展开:清晨我被鸟鸣惊醒,推开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窗外是一幅被春雨洗过的美丽图画:小草的绿好像要流下来,泥土湿湿的。姹紫嫣红的花儿绽放了,你看那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像花儿的珍珠项链。娇羞的花朵垂着头似乎不好意思面对人们赞赏的目光。
因为心中有了画,文字才如此生动。好的段落多了,再鼓励学生搜集装订,配上原诗,还可以自己作画,我的桌上就摆满了《诗中的波涛》《雨中的诗意》《四季都是诗》……一本本小小的诗集,不精致却动人。
以画助读
有了古诗的经验,我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引入绘画的元素。起步是艰难的,我告诉学生读的时候要想象文字的画面,结果发现几乎学生都做不到。于永正老师给我启示,他说:我反感细读……朗读可以感受,体会文章思想要猜。如果我要求孩子细读,试图把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想象出画面,这是多么奢侈的要求,更何况文字中内心的东西是无画面可言的。不如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读完以后,关上书本,在回忆中勾勒白描式画面,用语言补充画面未尽之意。这就有了学生在学习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一文时带给我的惊喜。
生: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异国他乡,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窗前看着天空中夜幕降临,他思念祖国母亲,思念在祖国的亲人和朋友,他的眼眶里含着泪水。
师:此时,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先生的心情呢?
生:寂寞、忧伤……
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样的心情?
生: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师:你和我有同感,因为老师特别喜欢这句话中的“织”字。
生:我觉得“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窗前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下来的寂寞。因为思念,夜晚的到来都显得那么慢。
除了赞赏,我还能对孩子们说什么呢?把书读到身临其境处,语文课堂就会具有强大的磁场。
以画助写
我在写作教学中一直强调细节决定作文的胜负。为了让学生作文中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我给细节教学命了很多名,什么影像还原法,什么层次渐进法,什么具物想象法等,其实就是希望可以在学生作文中看到生动的画面。
我主张在作文教学时进行一对一辅导,为了提高效率,我常常化整为零,开展小练笔活动。如果说一册书八单元的课堂作文训练,我会进行二到三十次的小片段写作,几十字一个画面就行。我在辅导时,拿着画笔(因为我专修过几年的美术,随手来几笔还是可以的。)让学生读段落,我一边提问一边勾画,在“形”做到后,让他们自己去染色,再把形色兼备的文章交上来。也许费了一些功夫,但效果明显。
“一个高高胖胖的男生慢慢吞吞地站起来,疑惑地看着黑板上的歇后语‘板凳倒立——()’,他盯着黑板看了很久就没吐出半个字来。旁边的同学可着急啦,蹬着脚,张着嘴一动一动地发出暗示,可他还是茫然地挠着后脑勺。我看见他急得耳根子都红了。”(《有趣的歇后语比赛》节选)
在语文教学的崎岖之路上,泰戈尔有句诗一直鼓励着我:我不能选择最好的,但最好的选择了我。我不是最好的语文教师,我也找不到最好的语文教学之法,不过我想,也许我就这样一点点地做着,把我的语文课教成一幅画,也许我就能得到一幅最好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