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中国内地对小学识字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五十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历程,以2001年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01年以前的识字教学改革成绩是巨大的,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具体方法方面。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套教育理念,把我们的视野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教学改革新的指导思想,从此,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具体说,关于识字教学的目的,过去我们只关注“知识和能力”一个方面。新课程标准则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显得更加全面。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以社会为课堂、生活为课本、自主识字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比,无疑也更深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在识字理念上的发展。思想境界的提升必然带来实践上的创新。这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造出许多新颖、活泼、有效的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改革出现了新的大好形势。
几十年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几年来的广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规律,遵循能力增长要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标准,大胆创新。
一、识字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每个汉字都含有音、形、义三个要素。识字教学,自然也包括这三个方面,即教给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和记忆字形,准确理解字(词)义,使学生看到字形,就能读出字音;结合词句就能明白字(词)义;听到字音,结合词语就能熟练地写出字形。同时,不忘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态度和情感。
(一)要读准字音学
生入学前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学习字的读音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果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识字和正音的工具,对他们学习字音会有很大的帮助。影响学生读准字音的主要障碍,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解决的途径首先是要求教师的发音要准确,其次是借助汉语拼音校正学生的发音,反复进行练习。
(二)要正确地识记和书写字形
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汉字,多为生活中的常用词语,这些字词的发音与他们日常用语相吻合,只有字形是新知识。例如“猫、狗、花、草、叔叔、阿姨”等字词,字音、字义儿童早已掌握,只是不认识、不会写这些字。因而,儿童初学汉字,掌握字形是难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仔细,不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字与学过的字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准确地认清字形。
(三)要理解字(词)义
正确地理解字(词)义,才能理解语言,才能在语言表达中用词得当,在书面表达时不出错别字
。学生识字之初,接触的字(词)多数都能表示实在的意思,如“鸡、鱼、风、雨、跑、跳”等,字(词)义很好理解。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范围的扩大,书面词汇量便会超出儿童掌握的口头词汇量。此时的字义教学,就要注意结合词句断定字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所提出的“识字要认、写分开”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时,要注意把握两类字的不同要求。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结合词句大概了解意思;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不能只教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2)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具有独立识记字形的能力;(3)能借助字典或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五)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的积极性。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以社会为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汉字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决定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对识字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创造出许多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这些方法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这两种方法之所以能长期被广泛采用,在于它们在实施过程中,既符合汉字的内在规律,又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集中识字,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及学习心理的迁移规律,将汉字归类,适量集中,教学一批汉字,阅读数篇课文的教学方法。这种编排的优势在于通过集中识字为阅读打基础,再通过阅读巩固生字。
分散识字,即随课文学生字。其基本做法是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以识字为重点,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把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正确地感知事物,准确地理解字义,避免枯燥无味地死记硬背。
不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教学中都包括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和字义教学。在进行这三方面教学时,普遍都采用如下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字音教学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读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形声字,也不像拼音文字那样能清楚地看出读音。为改变教师教一个字、学生认一个字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并根据汉字字音上的一些特点进行教学。在字音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比较同音字。汉字中的同音字比较多,如“做、作、坐、座”都读zuò,但字形和字义却不同。用错了字,便会影响表情达意。
同音字有音同形异和音同形近两种。教学音同形异的字,如“丰”和“封”,要结合具体词句,从字形和字义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这两个字意思不同。音同形近的如“飘”和“漂”,学生更容易混淆。教学时,要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重点辨析字形的不同之处,再通过组词、选字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帮助学生记忆字音。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旁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惊”和“京”、“近”和“斤”。教学时,最好先让学生读准作为声旁的基本字,然后再学形声字。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利用形声字的声旁记忆字音。
3.辨析多音字。多音字分两类:一类是同义多音字,如“血”,口语读xiě,“吐血”“血淋淋”;当它组成书面语时读xuè,“血液”“鲜血”。第二类是多音多义字,如“喝水”中的“喝”hē,“喝彩”中的“喝”hè。多音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因为它们构成不同的词时读音不同,所以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根据词义判断字音。
(二)字形教学
汉字的形体各不相同,加之有些字的形体十分相似,有些字笔画繁多,不容易记忆。从这点来看,字形教学是学生识字的难点。但是,如果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进行字形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能清楚地辨认所学的字,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在字形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有:
1.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教学合体字时,可以借助学过的偏旁、独体字和部件来识记字形。如“激”字笔画较多,可以拆分成“氵、白、方、攵”来记忆。有些只认不写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不必作字形分析,可以让学生整体识记。在字形教学中,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注意熟字与生字在字形上的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以前学过的字,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能力。
2.重视形近字的比较。有些汉字字形相像,差别细微,如“刀”与“力”,“鸟”与“乌”。学生遇到这类字,特别容易混淆。教学时,教师要重点比较差别细微的部分,可以用彩色粉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之处,用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识记字形的效率。
3.利用汉字构字规律记忆字形。汉字中有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想象,把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如教学“山、田”,可以结合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字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尖、看”,可以运用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来分析字形。教学“蚂”字,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蚂”与“马”读音相同,蚂蚁是昆虫,所以加上虫字旁,从而感知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除上述方法以外,低年级教师还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将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准确地记忆字形。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只要求认识的字,教学时不要过细地分析字形,特别是那些由生疏部件组成的字(如,一年级上册中的“嘴”,“此”和“角”学生尚未学过),分析字形毫无意义,只能浪费教学时间。
(三)字义教学
正确地理解字(词)义,是培养读写能力的起点。在字义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有效方法有:
1.运用教具理解字义。在低年级字义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例如,学生没有见过“竹笋”,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实物,了解字义。学生没有见过“雪”,可以通过看图或看录像来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字义,也扩展了知识面。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如,理解“朦胧”,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在雾中看景物的感觉;教“开心”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每当自己玩得非常高兴时的心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字词的意思,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很、还、更”等字义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教师用语言也不易表述清楚。如将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化难为易。
汉字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如,“深”的基本意思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而“夜深了”里的“深”指时间长久;“深蓝色”中的“深”是说颜色浓;“这句话的意思太深了,所以孩子不理解”中的“深”指深奥、难懂。遇到多义字,就要把它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
4.借助演示动作理解字义。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学“搓、捧、掰”时,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表示字义的动作;学“神气”一词,可以演示神气的表情等。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能力,是达到识字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能力、态度和情感是亲身实践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影响。显然,能力、态度、情感的培养是不能靠“灌输”来完成的。一定要组织大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能力、态度、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急躁,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愿望,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倡导学生以社会为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教师们创造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变换角色,让学生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要改变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教生字时,教师不一一领读,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会认了哪些字,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并介绍自己是从哪里学到的,是怎么记住的。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课外识字途径,学到不同的记字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拓宽识字渠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校园里的宣传栏、教室里的学习园地、社会上的路牌、公共汽车站牌、广告牌、建筑物名称、商品的标签、报纸杂志以及电视、电脑等,都能成为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汉字,养成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识字方法
有些教师针对所学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分组学习,以讨论的方式探究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并习得一些识字的方法。如:
秋(禾+火)、打(扌+丁),可称为“加一加”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偏旁或字,加上一部分,来记生字。
求(球—王)、冈(钢—钅),可称为“减一减”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减去一部分来记忆。
记—纪、练—炼,可称为“换一换”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换一部分来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识字,学生识得快,记得牢,还有利于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养成观察、发现、探究的习惯,并不断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增强识字的趣味性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做游戏、编字谜、说歌诀等形式学习生字。学生在识字游戏过程中会兴趣盎然;在编字谜、说歌诀时,想象力得到激发,思维会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五)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少年儿童的好胜心、荣誉感极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认可。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本领和成绩的平台,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绝。如,有的老师鼓励学生把课外认的字集在一起,制成课外识字集锦本,拿到班上展示,评出“认字小能手”;有的老师定期召开课外识字展示会,并邀请家长参加,会上请学生读自己课外识的字、词、句和儿歌。这样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自觉认字的愿望和热情,不仅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还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上述识字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它与传统识字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着眼于汉字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发现、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必须遵循规律,否则要走弯路。识字教学又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而更新的方法,则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创造。让我们一起努力,开拓小学识字教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