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我先领着学生预习了一节课。从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通过除法和比的关系,让学生把除法算式转化成比,进而领悟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本来我想的是应该很顺利。结果我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由于前面的知识已忘记,无法进行。我就及时的进行了提示。还有一部分学生迁移能力较差,不会进行过渡转换。当然,程度好的学生也是有的,通过我的巡查提问,发现预习效果相当不错,完全具备了自学能力。第二节课展示的时候,为了让程度稍微差的学生有所提高,我让讲解的学生一边讲一边写,为的是让那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题,而且关键之处我还加以强调、讲解。我想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应该效果不错。
第二天我进行了一下测试,十分钟做了10道化简比的练习,结果18人全对, 6人做对少于5道,其他的同学多少都有错题。
问题出在哪儿?我不得不反思。自认为很扎实的一节课,为什么还会有6人不过关?这就说明后进生是我们教师应特别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我想,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展示方式,鼓励后进生,尽可能的让他们去说一说,才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困惑,帮助他们快速提高。另外我还想对于学生遗忘的知识,怎样能恰到好处的让他们及时回忆起来?而且学生的迁移能力也有待我们加强培养。这样,学生的预习效果才能有所提高,我们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的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