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说到倾听,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品质。倾听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师生间的心灵之约;倾听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下面就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学会倾听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能否有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对师生间的沟通,甚至对于学生潜能的开发、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都有着重要意义。可在现实中,我们一些老师不是说得少了,而是听得少了。教师的语言充斥了整个课堂,甚至充斥了师生交往的所有空间。我们要学做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学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聆听学生的倾诉。惟有这样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引导,使整个课堂焕发出活力。
1、要倾听学生的“疑问”。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留心地观察一下,不难发现,精彩的对话往往因学生的大胆质疑而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质疑,真诚地倾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问题,从而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引发学生探究,把对话教学引向深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小珊迪的贫穷,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小珊迪这样穷,他哪有钱买火柴?他的火柴哪儿来的?”另一个学生马上接着说:“偷来的!”引得其他同学发笑。这位教师并不加以斥责,而是反问道:“这火柴难道真是小珊迪偷来的吗?”学生通过读课文,从小珊迪被马车撞成重伤还不忘把钱还给我,可见他是个诚实人,不可能去偷东西。于是,这位教师抓住时机问:“火柴可能是怎么来的?”学生联想到:小珊迪的父母是卖火柴的,他们死后,只留下这点火柴给小珊迪,所以小珊迪只好以卖火柴为生;也可能是小珊迪向别人乞讨来的。学生这一番讨论,引发一次自主探究,他们对小珊迪的贫穷,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更感受到小珊迪人穷志不穷高尚品质。假如当时这位教师呵斥了那个学生,那一颗探究真知的心则受到打击。而这位教师正是倾听了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兴趣,课堂也同时充满了生机。可见,在教学中,教师的倾听不是为了听而听,真正的倾听应该能捕捉学生发言中的最佳契机,营造对话的情境,及时地推波助澜,正本清源,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要学会“静候”。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教师让回答问题时,往往有一些学生说个不停,执教老师等不耐烦,还没等学生说完就被老师打断。教师这样做大都是急于给学生以提示,想引导他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学生不够尊重。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信心。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时可作提示,但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3、要倾听课堂中的“杂音”。 倾听的实质是放下教师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学生,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叶澜教授说过:“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学生个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但由于学生在年龄、阅历、学习经历、语文基础等诸多方面又存在一些共性,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同一文本的解读又大同小异。这就造成在课堂上对同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观点近乎一致,而经常又有个别独特的观点出现的现象。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大胆陈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对他们的幼稚、不足也应该予以重视,善于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甚至才愿于积极地加入到对话的行列中来,才会在对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展现自己的个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个个 “杂音”要学会真诚地倾听,给予关注,在倾听中迅速地做出决策。如一位教师教学《雷雨》一课,课中执教老师深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学生朗读中,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写得不美!”此时,原来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气氛变得严肃起来,大家都盯着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老师在一愣后马上压住心中的扫兴与遗憾,不失温和地问:“老师很想听听你的意见。”那位学生一见老师的笑脸,大方地说:“因为他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它只说了‘太阳出来了。’为什么不说‘红脸蛋的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出来了’?这样写太阳的样子和颜色,多生动啊!”可见,课堂“杂音”有时候是教学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课堂上唯一不同的声音,往往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着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
课标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学生走进了文本,才能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中的感情,接纳文本的意义,逐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认识结构,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对话者。阅读就是与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就是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心声。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调动全身心的能量,领会言语的意义,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作者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倾听到那些值得回味的、令人难忘的声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带着自己倾听来的、发自内心的声音和自己独到见解走进课堂。
三、学会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的活跃的思维,可以利用学生自读文本的间隙,不断地问问自己:这样预设是否切合文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太满、太细,有没有给课堂生成留下空白?原先的预设是否需要修改,甚至放弃一部分?学生的见解有没有独到之处,可不可以再深入下去?自己的点拨是否简明、精当、有效等。上完一节课,如果感觉不太好,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节课没有预想的好?是先前预设不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成新问题?还是有了生成,自己却没有处理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还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是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自己情绪不好影响了学生。如果一节课上下来,感觉不错,也得好好反思一下: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还可不可以更完美一些?这是教学后对自己心灵的自问。事实上,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并不局限于教学后的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甚至平时与同事闲聊时都可以进行。而平时与同事闲聊时,听着别人的讨论、感慨及别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问问自己:同事提到的教学中的问题自己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经验、教训对自己有没有借鉴意义?自己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今后该怎么做等。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倾听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并且对这些声音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得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那样的阅读课必将精彩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