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思想家巴赫金认为: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对话就是在课堂情境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元素之间的平等沟通、真诚互动和民主协商。
对话课堂的实现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 对话课堂的基础:民主与平等
“缺乏平等,无从对话;没有民主,虚假对话。”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基础,课堂对话的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思想和彼此接纳。
民主和平等体现在“知”和“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两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表达方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当教师服从学生的正确认识时,这与其说是向学生学习,不如说是服从真理,这是教师民主情怀的体现。
2. 对话课堂的前提:真诚和信任
真诚、信任、期待和爱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对话前提。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求真的过程,必须体现真实、真知,尤其不能缺少师生之间的真诚、积极的情感互动。面对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表达真实、具体的观念或想法,并且要言行一致。
“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的闹剧”。学生的学习、交流需要一种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氛围,有了这种气氛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说错话、做错事而受窘的思想负担,而且能使他们活跃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3. 对话课堂的实质:开放与合作
对话就是为了敞开渠道,打通思路,互相沟通,求得共识。自然,开放空间和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真实的感悟和切身的体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对话课堂是合作的艺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文本在多种形态中碰撞、沟通、汇聚、融合,对话因此具有了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又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新对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4. 对话课堂的核心:问题或话题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实现课堂对话的关键。所以,对话课堂的核心便是问题或话题,没有问题或话题也就没有对话。当然,这问题不是简单的认识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
围绕话题进行课堂对话时,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话题情境要真实,对话主题要突出,对话形式要多样,对话空间要开放。
5. 对话课堂的形态:文本加师生
教师、文本、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三要素。
语文课堂对话的主要形态有:(1)师生对话。师生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2)生生对话。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去讨论、交流、争辩、品味。(3)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我”对话,使其醒过来。(4)生本对话。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并进入情景,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悟。当然,语文课堂对话还可以体现为学生与编者、作者的对话。
6. 对话课堂的目标:创新与个性
“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语文对话课堂使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了真正的“自我”。
语文对话课堂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相互接纳,优化了课堂的教与学,促进了师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