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引入课题,学完生字新词后,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而在研读课文时,学生即使把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教师也总是熟视无睹。这样的现象在公开课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原因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初读课文出不了彩,也很难教出“亮点”,所以就常常对此环节轻描淡写,甚至直接绕过,转而去进行所谓能教出精彩的“研读课文”。周一贯老师说过:“读通课文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底线。”阅读教学的精彩其实源于充分预设后的随机生成。读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用心领会,初读课文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元帅和小棋手》时,就在初读课文阶段引领全班同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初读课文时发现的难读的句子进行了训练。
    生:真认输了?小卫平头一抬,竟然忘记了对面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元帅。
    (学生把“真认输了吗”少读了一个“吗”字。这一细微的差错,很容易从教师的眼皮底下溜走,但执教教师却抓住了。)
    师:少了“吗”字行吗?大家觉得可以这样读吗?
    生(齐):不可以。因为读课文时不能漏字,要读得准确。
    (从读书要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回答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一种表面认识。)
    师(笑着):是吗?有时候,一个字就能刻画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大家千万不可小看每一个细节。有“吗”字和没有“吗”字,乍听起来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仔细一品味,大家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几分钟后学生要求发言。)
    生:我觉得有了“吗”字更能表现出小卫平的天真,更能表现出他是一个“小”棋手。因为小孩子说话时都是这样的。
    (学生笑。)
    师:你给大家读读。
    (学生欣然地朗读该句。)
    生:我觉得加了“吗”字后说话有力了,让人觉得小卫平在陈毅大元帅面前说话一点儿也不慌乱,一点儿也不畏惧。如果少了“吗”字,就会觉得小卫平说话时有些害怕。
    (学生又笑。)
    生:“真认输了”好像是对自己说的,不够自信;“真认输了吗”则是小卫平“头一抬”当面对着陈毅元帅说的。当时,他心里肯定在想:“如果你不认输,我一定要下到你认输为止。”
    师:大家看,一个“吗”字就刻画出了小卫平“寸步不让”“坚定不移”“勇敢率直”的形象。这一个“吗”字能少吗?
    生(大声):不能。
    师:现在,咱们再把它加进去读一读。(学生面带笑容,自由地进行练读。)
    无独有偶,接下来的读通课文训练中,另一个孩子又在读“‘我输了?不!我赢了!’陈毅把棋盘推到一旁,抱起小卫平转了一圈,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句话时,把“我输了”多读了一个“吗”字,读成了“我输了吗”。
    师:哈哈,这次你多读了一个“吗”字,可以多吗?(学生笑。)
    生(齐答):不可以。
    师:为什么?(学生沉思了一会儿后纷纷要求发言。)
    生:没有“吗”表明陈毅元帅很肯定是小卫平说错了。其实,他真的没有输,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学生重读了“真的”,引来一阵轻笑。)
    生:“我输了”让我似乎看到了陈毅元帅说话时的笑容。他这样说更表明他很高兴。
    生:“我输了”是陈毅元帅在自言自语,更表明他虽然输了棋,却因为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而兴奋。读成“我输了吗”,这样的感觉就淡了许多。
    生:陈毅肯定在想:我才没输呢,有了这样的小棋手,我们中国就永远不会输了。他那时是多么骄傲啊!
    师:是啊,从陈毅的“我输了”三个字里,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愉悦心情,也听出了他的和蔼可亲。这个“吗”需要加吗?
    生:不需要。
    师:那大家赶快把它去掉,照课文的原样把句子读一读吧。(学生又兴奋地读了几遍。)
    两个不起眼的“吗”字,在很多教师认为不可能教出“亮点”的初读阶段,因为执教教师的“另眼相看”,就使学生领会到了如此的深意。我想,初读课文也好,研读课文也罢,“不可多一字,不可漏一字,不可颠倒一字”的朗读指导要诀,教师应该牢记并落实到位。其实,学生在练习读通课文时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根据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引领学生区别品味一番,进而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这样做,既可指导学生初读方法,又可培养学生初读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并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