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小学英语中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发表时间:2011-10-27 阅读次数:844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英语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2.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3.针对性原则。英语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小学英语启蒙教学中, “交际”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而“听”则是进行交际的前提。)

4.实践性原则。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更具有策略意义,更具有规划、筹划的意味,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5.有效性原则。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教学设计中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

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创新型教学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或学习的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因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然而只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还远远不够,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践,极大挫伤学生学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要克服这种现象,英语教学要做到创新。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1)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放下“一统天下”的架子,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充分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乐趣。

   (2)变“问”为“答”。创新精神是指敢说,敢问,敢做;创新能力是指善说,善问,善做。所以创新型的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一问一答”模式具体来说就是:

a.让学生乐问。教师要学会营造一定的情境,留给学生思考和发问的空间。同时,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足够的耐心,时刻准备着启发学生。

b.教会学生问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问:发音、时态、语态、人称和数、构词法,搭配等方面,让他们问得精彩,问得捧。

 (3)变“封”为“放”。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学生只有挤身于广阔的交际实践空间里才能学好。为此,我们需要从三方面做起:

a.开放空间。英语是一门外语,需要创造一定的环境来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创造语境,同时尽量打造全英语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对话来创造交际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英语的乐趣。

b.开放形式。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当尝试让学生教,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

c.开放内容。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英语教师应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以渗透社会最新信息,使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感。

(4)变“大班”为“小班”。

      中国国情决定了50-60人为一班的单一班级授课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有以下缺陷:第一,教师直接做主使学生主体受限制。第二、实践性不强,学生动口说的机会少。第三、难于因材施教。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分大班为小组的形式来上课,即班级教学小组化。这种方法既符合青少年的学习心理也易于教师控制课堂,组织教学。

2.客观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分析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3.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及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态氛围,使师生双方在水乳交融的环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首先是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创造协商式的课堂交际氛围。
 4.拟定明确清晰的环节目标。 
      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小学英语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