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因为探索本身意味着你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你有进取的意识,你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当然,“不断探索”只是真正教育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什么什么级别的研究课题,谁谁谁给你立了项,你才可以开始。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迫,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其实,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都是在十分清贫的境遇中取得的。智慧和灵感总是青睐生活简朴的人。
许多的教育探索也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
比如,“教育”一词,我们都太熟悉不过了。而这个词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又有谁能悉数道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上学”和“教育”是两个概念。因为“上学”可能意味着被摧残、被奴役、被束缚、被禁锢、被愚弄、被欺骗、被蒙蔽……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以“教育”的名义和“教育”的形式出现。难道不是这样吗?!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这大概可以从认知和情意两个层面来判断,在认知这一层面上,教育包括:(1)经验的分享——意味着平等的给予和心灵的晤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2)知识的建构——意味着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和将知识组织进意义网络之中;(3)心智的敞亮——意味着遭遇理智挑战,并进而获得认知上的冲突和洞见。
而从情意这一层面说,至少应包括:(1)善的目的——所谓“善的目的”意味着“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其本身就是目的,有着“独立的善”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人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才有其价值的;(2)“教育”的方式是合乎道德的——它是基于对于具体的、独特的个人的尊重和珍视,不能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就可以肆意对待学生;(3)“教育”的过程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对“教育”列出一个“标准”是受黄向阳博士《德育原理》一书的启发,该书是较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这只是一个例证,用以说明教师的教育探索重要的是要有新的视界和探索的精神。那怎样才能有新的视界呢?我的回答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学校中的一切对于我们现代人,尤其是能够做教师的人,或很有可能成为教师的人(如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经历和体验,有许许多多的欢乐与痛苦,也有许许多多的渴望和企盼。正如一首歌所唱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记忆都有未曾翻开的日历”,我们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是不是潜存着某种契机和可利用的资源,或者是潜伏的危险与可怕的毒化?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反思,彰显那些被日常生活的琐庸和平庸给遮蔽了的事情的本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