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更应警醒——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无数父母、教师都这样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异口同声的话反映出了一种可怕的国民共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导致扭曲的教育,扭曲的教育必然扭曲学生的身体与心灵。就此,本报记者走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健康三要素没有保证,是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中国教师报:中国青少年体质长期处于下降趋势,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您研究青少年健康多年,对此怎么看?
孙云晓:孩子的体质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睡眠,第二是营养,第三是运动。中国学生的体质危机正是这三要素共同发生的危机。孩子只有睡眠充足,才能长高长壮。如果睡眠不足,人体抵抗力会下降,影响身心及智力的发育。1999年到现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3次大规模的跟踪调查,发现多数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
中国教师报:有没有具体的数字依据?
孙云晓:以1999年第一次调查为例,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的占8.2%;7小时的占12.6%;8小时的占26.1%。调查还发现,在休息日,城市中学生平均做作业107.12分钟,体育锻炼仅为37.83分钟;小学生平均做作业72.26分钟,体育锻炼仅为25.14分钟。
2000年时,我们就通过新华社发出过保证学生睡眠,减轻课业负担的警告。2005年调查显示,这一状况日趋恶化,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多项比例已达到70%左右。到现在,这个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没有健康成长,剥夺睡眠,就是剥夺成长。
中国教师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许多学校曾经一度取消体育课。
孙云晓:是的。中国孩子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只有运动,才能把孩子的生长潜能变成现实。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必须清晰地、具体地、明确地提出这种要求,因为至少有一半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不够。
我刚从湖北回来,教师们跟我说,学生运动时间不够,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就把做眼保健操的时间都算作运动时间。体质健康三要素没有保证,成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成为顽疾。
身体不健康导致心理不健康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三要素的重要性,可是,现在好多孩子就是喜欢在家当“宅男宅女”,没时间不运动,有时间也不锻炼,家长急得团团转,孩子对大自然的冷落又作何解释?
孙云晓:学生压力过重,父母期望过高,“只要你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已经成了无数家长的共识。只学习少睡眠,只学习不运动是孩子的常态生活。我研究生活习惯与人格形成的关系已经10年,得到的结论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当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初步的习惯,坚持90天就成为一个稳定的习惯。因此,孩子总是熬夜,总是坐在桌子前,总是不运动,时间长了,也就成为习惯了,运动、健身、亲近大自然反而不习惯、不喜欢了。
现在的中小学生到郊外出游的时候,他感觉眼前无美景,提不起一点精神来,“神马”美景都是“浮云”。他最希望回房间,看电视、上网,他觉得网上最好玩儿。现实的景色不美,现实生活不好玩、无情趣。这其实是典型的习惯养成问题带来的心理异化,也是孩子肥胖率、近视率逐年攀升的重要原因。但这些只是表象,由于睡眠不足,运动不足,还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才是最最值得警醒的事情。
中国教师报:也就是说,身体不健康导致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
孙云晓: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就是这种关系。高中生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发现,16到18岁的孩子,心理问题最严重。这个年龄的孩子,升学压力达到最高峰。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睡眠不足、运动减少最直接的原因。带来的伤害不仅是体质下降,更是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恐慌,严重者精神分裂,等等。不要说体质下降,生命都受到威胁。我最新出版的《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一书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