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现象]:暑假结束后开学第一天,学生杜某的作业一个字都没写。我问为什么,他吱吱唔唔地说:“我以为四年级不是你教,不做暑假作业不要紧。”(这一现象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疏漏,一般升学后换了老师,对前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太重视检查。)
    整整一个星期,这位同学连一分钟的自由时间都没有。语数英教师密切配合,每天规定他补写一定数量的暑假作业,还要完成当天的作业。这样,他终于在一个星期内辛辛苦苦地完成了所有作业。
    第二个星期的周一早晨,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一则日记。我翻看了一下,竟然发现了杜某的作业本(因为他是极少交作业本的)。再打开,他居然写了整整两页。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我非常惊讶,迫不及待地读起他的日记。他首先向老师道歉,说自己不该不完成作业。接着述说了自己一星期来的痛苦。一开始,他觉得自己的作业太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可是不写,老师要批评,爸爸要打骂。不但如此,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被爸爸逼着写作业。他简直走投无路了,每天晚上都躺在床上哭,泪水多少次浸湿了被子和枕头。上星期五放学后,他跑到校园外的小港码头那里坐了很久,准备跳进海里一死了之。可终因缺乏勇气,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读着读着,泪水涌出了我的眼眶。我激动不已,拿着日记就往教室里跑。
    教室里,我向同学们读着杜某的日记。才读到一半,已泪流满面。我嗓子里像被什么东西赌住了似的,再也无法往下读。只好请班长帮忙。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同学们地抽泣着。我抬头看看孩子们,连几个调皮的大男孩都在偷偷地擦眼泪。
    日记读完了好一会儿了,我终于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流着眼泪向同学们作检讨,向杜某道歉。我向孩子们保证,今后再也不这么粗心,不会让孩子们受这么多委屈。最后我还指出,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自这次事件以后,杜某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觉做作业,也不再那么调皮捣蛋。更重要的是,他一扫悲愁之色,露出了孩子应有的愉悦笑容。
    评析:这一次为什么能收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尊重信任不是放任自流。这位同学投机取巧,不做作业是错误的,不能姑息。只要严格要求他发掉这一错误才是对他真正的爱。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坚持看住他做作业,而且任务明确,不含糊,不滥罚,就这样一个星期居然完成了所有暑假作业。这使他看到了老师的决心,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为思想转变伏下了契机。
    二、尊重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1、一个10岁小孩已处于身心发展的少年期,心理比较成熟,他需要教师的尊重,能较深刻地体验情感。在对他的这一教育过程中,有批评但没有辱骂,所以他对教师不反感,这就为后来的受感动而转变打下心理基础。
    2、这位同学写日记仅仅是为了向老师倾诉,他没想到老师会因此大受感动,不但向全班同学展现了他的写作水平,还当着全体同学作自我检讨。对于这个一贯吃批评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更使他看到了教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爱。从老师的眼泪中看到了老师的真诚。正是这种情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产生了友好、亲近、依赖与共鸣效应,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
    三、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读日记时,如果全班同学是哄堂大笑的话,这位同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那么多同学的眼泪,让他看到了同学们的关心、尊重和包容,他感到不再孤单,不再悲观。因此才能毅然甩掉思想包袱,融入到集体中,成为一名能自觉做作业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