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充分沟通,建立信任感。
沟通是成功的润滑剂。多一点沟通,就会少一点摩擦。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因为学习不好或行为习惯差的孩子,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
(1)抓住机会,与孩子沟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在教书育人中,老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像郭Î这样的孩子,更要“偏爱”他,因为他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老师用爱心去滋润他健康成长。
爱是一剂良方,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消除他的不良情绪。为此,我召开了班队会,向同学们说明情况,希望全班同学给郭Î多一份关心和帮助,不要歧视他,排斥他。
人人都有优点,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课间,我常常和郭Î聊天,问长问短,对他的点滴进步都予以肯定。当我得知他的力气很大时,我有意让他去搬一桶纯净水,然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大表扬了他,他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感激的笑容。我想,我的表扬对他来说肯定是难得的爱和信任;同时,我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同学对他的看法。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慢慢地,他喜欢接近我了,我也能以好朋友的身份来与他交往,并经常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
(2)真心诚意,与家长沟通。
我觉得郭Î的问题和他父母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关系,孩子到了今天的样子,有他们很大的责任。孩子上小学前百般溺爱,对孩子的多动行为不以为然,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了会变好的。上学后,又误认为孩子的病态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动不动就粗暴地毒打一顿。
为此,我经常与他的家长沟通,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明确对孩子的要求必须切合实际,不能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他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行了。更不能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药物上,服药的同时要重视教育工作,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同时建议他们为孩子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并从生活细节注意培养一心不二用、做任何事都专心的习惯。如吃饭时不边看书报边吃,晚上不迁就让他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至深夜不睡等等。当郭Î的表现有了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告知家长,为郭Î的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人性中最可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多动症孩子需要我们给予特殊的关怀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1)培养自理能力。
由于郭Î无法专心做事,所以什么事都落在同学后头,自理能力也不例外。我就从小处帮助他培养自理能力。例如,刚开学时,一到了放学收拾书包的时间,他就忙不过来了。等全班同学都排好队了,他还在收拾中。后来,我就利用休息时间教给他收拾书包以及书本分类的方法。即使这样,他还是比别的同学动作慢,致使他产生急躁心理。后来我就让他在困难班前就把不用的学习用品都收好,这样等放学的时候,他只要再收拾一小部分学习用品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他终于能跟上同学的节奏了,自己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培养集中注意力。
为了逐步培养郭Î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我特意把他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当他表现出安静听讲,小动作少,与同伴合作完成某件事时,我及时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如果乱跑、乱喊、恶作剧时则给予批评或取消某种权利。
(3)培养学习兴趣。
郭Î的学习成绩红灯高挂,这也是其不爱学习的主要原因。帮助他在学习上归队,才能让他从根本上树立自信心。为了增强他的自信,我曾想过用补习的方法,但这种惯用的补习方法对他是否有效?我仔细分析了郭羽各门功课的现状,他的理解不成问题,主要是容易遗忘。只要按要求完成作业,加深记忆,他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上去。针对他的作业有始无终、前好后差的实际情况,对他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一些作业要求,暂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作业时,只用“对”,不用“错”,错误的留着让他自己去发现,并鼓励他自己解决。作业写得潦草,不正面批评他,只指着他写得像样的地方说:“老师欣赏这样的作业。”让他自己去领悟,去改正。逐渐地,他基本上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了,测验成绩也有所提高。同时,听课效率也大大提高,进入良性循环。
(4)改善人际关系。
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在征得郭Î的同意后,给他结了一帮一的对子。这样他既有了知心的小伙伴,也有了取得进步的小帮手。同时,我也让他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体会共同分享的喜悦;让他们互诉对方的优点,争取交往的和谐。通过活动中同学间的接触,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接纳郭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