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翻转。翻转课堂可以根据其追求怎样的增值,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习得学习型。在这种翻转课堂中,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预习之后,教师组织达成度高的学习者对不能充分理解的学习者,选择个别辅导的方式展开面对面的活动。二是高阶能力学习型。根据美国学者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张,教学内容不仅是要求掌握记忆、理解、运用的低阶认知能力问题,还要求掌握诸如分析、判断、创造之类的高阶认知能力,教学目标本身发生了变化。从斯坦福大学医学部的实践看,高难度能力的习得,被置于高等教育界称之为“能动学习”的学习流程中——即在阅读、作文、讨论、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进行分析、综合、评价这样的高阶思维课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则致力于经过系统梳理的被称为“21世纪型关键能力”的教学框架。这就是,思维方式——创造性与革新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学习能力和元认知。工作方式——沟通与协同。工作的工具——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素养。生存技能——市民性、生活与职业、个人及社会的责任。为了培育这些高阶能力,学生必须展开合作解决课题的活动,这样,协同学习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教学关系的翻转。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授予者”改变为“支撑学习的教练”,亦即教师从“灌输者”的角色变为“支援者”的角色。倘若教师一味地借助自身的权威解释既有知识,追求既定的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学生原本应当围绕课题展开的多元侧面的思维活动就会戛然而止,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只能掩盖学生的疑问与兴趣,阻碍学生的自我发问、自己诚实地回答问题这一学习的核心活动。在有效地暗记标准答案的学习中,人的主体思维是发展不了的,轻轻松松的知识灌输只能摧垮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翻转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翻转课堂的场合,观看视频、提出疑问是学生的责任;教师在课堂里应当展开应有的跟踪考察,但解答问题、发表见解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凭借自身的力量能够确认解答,不再是机械 性地完成作业,而是拥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在拥有双向互动的协同学习以及个别学习的指导作用之中,恰恰赋予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其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大。
教学效果的翻转。传统的教师讲解中心的教学只关注优才生,所谓的“差生”往往是被边缘化的。翻转课堂终结了这种“划一教学”模式,实现了“协同学习”,有助于打破划一教学的负值或低值,发挥教学增值的效果。翻转课堂教学可以真正实现优质的教学:其一,优质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僵化的知识,而是基于体验、基于理解的知识。其二,不是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而是高阶认知能力。这就超越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或者说,超越了“双基”的概念。这就为摆脱“表层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进入积极的知识建构、高阶思维的“深层学习”的境界,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也是当今时代倡导“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翻转课堂是一种指向“终身学习者”的培育,引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拥有缔造教育的未来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