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2015年11月7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研讨会》在山东临朐举行,韩璐老师和我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我们觉得十分荣幸,因此在这里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给我们数学老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也留给了我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思考。
  在研讨会上,青岛市教研室刘仍轩老师作了关于 “数学建模思想”的专题讲座。刘老师从建模思想的理解、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建模思想典型课例进行解读。讲座精彩生动有趣,每个老师都听得聚精会神非常投入。通过刘老师的讲解,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数学模型:模型是一种规范、一个数学表达式。如方程、一个概念,公式、法则、运算律……  刘老师以具体的课例帮我们理解并掌握: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模型思想。如在“常见的量”建模流程如下:(一)创设情境感知计量单位 (二)联系生活交流感知经验 (三)直观操作建立单位表象。(四)沟通关系、深化计量概念  (五)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同时进行德育渗透)探索规律的建模流程是:(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研究素材,引发合理猜想,(三)讨论交流,验证猜想(四)归纳概括描述表达规律。(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延伸。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从学生学习和发展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更要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数学建模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形式。经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过程,对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刘老师的讲解,对数学建模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青岛版教材的编写也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流程也更清晰,每一步的设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都要踏踏实实地落实到教学中。
    接下来是听课。在那里,我们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心考研员梁老师的课。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前提。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梁老师课堂上的收放自如,张驰有度,只有掌握本学科更宽厚的知识,才能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以最自然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必须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数学及其文化、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梁老师用动态的国庆阅兵方队情境导入,场面震撼,使在听课的教师都为之精神振奋。学生在震撼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数学是有用的。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梁老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轻轻松松、层层深入地探究知识。
三天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