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新时尚,立足学生细差异,深度学习形策略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要实现面向每个孩子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推进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学习。
学校将继续以“基于差异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研究”课题为研究方向,关注学生学习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整体建构知识,发展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一、进行学习风格差异的研究
全球青少年个性化学习领域的专家芭芭拉·普拉西尼格认为学习风格分为分析型和综合型两大类,分析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适应于课堂上以看与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但他们易于着眼于局部和细节。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能够从整体出发开展学习,但往往学习缺乏次序,他们更需要借助触觉和动觉的方式开展学习。
分析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听和说的学习,比较适宜现代课堂教学组 织模式,一般学习成绩优良。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孩子需要感觉与运动的参与,不太适宜听说为主的课堂教学,学习相对吃力,需要教师创造适且的学习环境,如安排体验与活动的环节,学习时配上柔和的光线,播放一些背景音乐,
本学期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体现教学风格双轨制。分析型风格的学生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看与听,是目前常用的现代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适用于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而学习偏弱的学生即是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孩子,需要感觉与运动的参与,需要教师创造适且的学习环境,安排体验与活动的环节,或播放舒缓的音 乐节奏,有利于孩子放松心情,保持冷静。针对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孩子,在学习重点或难点知识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孩子多动手,多进行体验学习。比如可以画画思维导图,多动手操作,多做做实验等等。
正是因为存在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以在大班额的班级需要在课堂上运行双轨制,即教师要在分析型和综合型学生适应的教学方式间进行切换。在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让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处说明为适应综合型风格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可以与学习策略相结合,以便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课时备课进行改课,采用深度学习六环节进行设计。创境质疑、具身认知、探究发现、多元联结、精炼反馈、知识建构。深入课题研究,进行体系化设计。
二、基于差异深研教学策略,全面分析,重点开展。
课堂教学中基于差异深研教学策略,全面分析,重点开展。1.创境质疑,重情趣。借助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儿童心理特点,采用故事、案例、游戏等形式,注重情趣学习。2.具身认知,重体验。人的思维是由一系列对真实世界、身体状态、行为内部表征的模拟组合。具身认知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理解概念,了解语言习惯。我们可以利用具身认知辅助演讲与写作,输出更易于理解的作品。3.追根溯源,重源起。课堂中带领孩子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努力体现知识寻源,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策略。项目学习,重联结。多元表征能够提高对概念的表征水平,概念表征水平越高,对概念的理解越全面和深刻,课堂上可将教学重点进行多元联结,例如与文化联结、与自然联结、与生活联结、与各学科知识联结等。5.思维发展,重探究。思维在探究中呈现,素养在活动中发展。各学科的教学均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假设、解释、评价、交流。它有三种学习策略:指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时能联想已有的经验。6.学生互助,重合作。倡导“兵教兵”的策略,采用学习小组、同伴互助等合作学习方式,提出合作要求,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机会。7.精选练习,重反馈。典型练习的选取,可以让孩子举一反三。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学校倡导题组训练,比较练习。教师精心准备,让每组练习题发挥最大效益。8.知识系统,重建构。度学习的课堂注重建构知识体系,课堂上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整体回顾所学知识,板书凸显教学重点,便于学生回顾整理,建构知识间联系。
在研究过程中,采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教学成果来验证理论框架,使课题服务于教学,落地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做勤思善学、科研型教师。
四、继续深入开展科研课题的子课题研究。
在学校大课题的前提下,由尹海英副校长主持的《小学语文悦
动课堂下的深度学习策略》、高静老师主持的《统编教材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深度学习方式的建构研究》进行中期研究结题会,届时请有关专家给予课题的论证和指导。
附各月份工作实施计划:
9月
1.9月上旬进行备课改革论证会。语、数、英学科带头人进行备课解读。结合课例进行教师个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教学成果来验证该备课的适用性。
2.9月中旬邀请海洋大学孙艳霞副教授进行科研培训并对备课进行指导。
10月
1.10月上旬继续进行备课改革论证会。其他学科带头人进行备课解读。结合课例进行教师个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教学成果来验证该备课的适用性。
2. 邀请青岛大学文学院的专家对尹海英副校长、高静老师主持的课题进行指导。
11月
1.各教研组针对备课进行课题交流。
2.11月下旬尹海英副校长、高静老师主持的课题筹备课题并进行中期结题。
12月
1. 进行《基于差异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研究》的课例展示和汇报
2. 梳理课题的问题、思考与研究
1月
1. 学校课题进行关于问题的梳理、阶段研究和回顾梳理。
2. 梳理课题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