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