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对当今教育几点思考--张志君。

发表时间:2005-06-05 阅读次数:1457
       在京学习期间,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教育部门的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为我们做了14个专题报告,3次中小学名校长论坛和1次名校参观,既有基础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践经验的交流,内容非常丰富,使我受益匪浅。
       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所作的系列专题报告,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学习领会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政策走向和基本任务,增强了全面贯彻基础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他们透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教育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等重大问题对我们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意义深远。
       在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反思目前的德育工作的同时,我感觉到: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过程,要重视道德体验、情感体验、生态体验,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研修使我对目前的基础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跳出日常工作的局限,认识到掌握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我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待学生----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学生?
       第二部分:对待教师----给生命一个至高无上的尊严
       第三部分:对待教育----用一生的时间备每一节课
       第四部分:对待学校---- 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
一、我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学生?

(一)教师良好的心态

      不良心态:

              A、牢骚心态;B、焦虑心态;C、浮躁心态;D、虚荣心态

     良好的心态:       

              A、开放的心态;B、学习的心态;C、快乐的心态;D、安静的心态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感应,教师的心态将在孩子的生命中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走出爱的误区

      1、溺爱——无条件满足学生一切的要求。

      2、过分严厉的爱——忽略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人局限性。

      3、不商量的爱——主观的爱。

            (三)爱学生的科学内涵

            1、接纳学生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即按照学生的天然素质来接受他(她)。

                     一个被接纳的学生就有幸福感和价值感;一个不被接纳的学生就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自尊心就不能健康发展。

(学生身上的有些缺点可以改,很难改, 无须改,不用改---何止是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如此。)

                               环境与学生性格的关系:

  •      在挑剔中成长的学生,学会苛责。

  •      在敌意中成长的学生,学会争斗。

  •       在讥诮中成长的学生,学会羞怯。

  •       在羞辱中成长的学生,学会内疚。

  •       在宽容中成长的学生,学会忍让。

  •       在鼓励中成长的学生,学会自信。

  •       在称赞中成长的学生,学会欣赏。

  •       在支持中成长的学生,学会信任。

  •       在赞同中成长的学生,学会自爱。

  •       在友爱中成长的学生,学会关怀。

(谈到这儿,想顺便说----我们大多数都身为父母了,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为学生付出很多,是否在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时,也能兼顾?也会宽容、容忍?在这一点,我是一个失败者。经常提醒自己,可是实际经常犯错误。)

           2、了解学生

            a、身心特点:身体、脾气、性格、兴趣……

            b、身心需要:探究、交往、审美、娱乐……

            c、学业情况:基础、智力、优势、劣势……

            d、人际交往情况:与家长、同学、其他人的关系。

                 

     知之深,爱之切。蹲下来看学 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读懂他们,与他们有共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尊重学生

                  a、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兴趣、选择。

                  b、教导:正面引导、安慰、客观的表扬和鼓励、情感支持、适时管教。

                  c、批评的艺术

                  批评不是:唠叨、刺激、贬低、羞辱,也不是泄私愤。

                  批 评 是:

  •    指出问题

  •    讲明危害

  •    找出原因

  •    提供做法

  •    给予信心

      4、关心和保护学生

           a、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b、适当放手,锻炼学生。

          c、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港湾,让学生在受伤的时候,在学校里得到抚慰,得到平衡。

      5、严格要求学生

                a、品德方面:对己、对人、对事、对物。

                b、习惯方面:生活、学习、接物: 倾听、正面表达、礼貌等等。

                c、 严而有理、 严而有法、严而有度、 严而有恒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

            无为而教:

       1、垂范;2、倾听;   3、激励;4、体验; 5、迂回;6、空白; 7、宽容

       教育更多的事宽容和忍耐。“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人才不是在教室里教出来的,而是大师们所悟化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我们就是这样的大师。
       这让我反思在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也让我深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做一名健康的教育者,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家!
二、给生命一个至高无上的尊严: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爱护学生先要爱护自己,爱惜自己就是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不可忽视的教师现状:
社会压力大
升学压力大
发展压力大
家庭压力大
工作压力大
舆论期望高
教师的意义所在:教书的关键
                育人的关键
                家长的期盼
                社会的关注
                学生的期望
                民族的兴旺(这些神圣的职责都肩负在我们身上)
因此,我们应当扮演好教师角色,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在学校教育中要讲求民主与平等,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具有“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意识,坚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都有长处,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我们为什么非要用一个筛子筛芝麻和绿豆呢?仅仅用成绩来评价优秀和后进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又要宽容每一个学生的缺点,要纵向对比,不要横向比较,要消除对优差两种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教师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人为地增大,进而导致其对优差两种学生在倩感认识上产生差异,往往影响到学生犯错误时其执法尺度不一。对待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态度迥异,对优秀学生常常“给面子”,教育方法和风细雨,态度宽容,要求恳切;但对差生则截然不同,真可谓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批评是暴风骤雨式的,态度生硬,要求苛刻。久而久之,差生的抵触情绪会愈来愈强烈。因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所有学生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将“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
       当前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为了推进依法治教,适应教育改革形式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创新理论,提高现代教育管理水平,大力实践教育改革。
三、用一生的时间备每一节课
        赏识的巨大魅力:
   某校在初三年级第二学期,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了解:看谁没有得过奖状,没受过表扬,然后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长组织了系列活动,使其都有机会获奖---得到鼓励。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九年学习生涯未曾获过奖,几乎要放弃,突然在这次活动中收获了喜悦,体验了成功,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可想而知,对其一生的影响如何,对其一生的意义何在?不言而喻。
       试想:如果,我们每一学年、每一学期都排一次队呢?再设想: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针对本学科,每位班主任针对本班情况组织类似的活动呢?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玻璃门“的启示
       记得一位名校长讲过的一个故事:学校大厅的门总是被学生踢破,新门换上去不久又散了架。---木质的大门怎么经受得住数百人踢呢?
       德育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最后只好向校长建议换成铁门。校长没有采纳,而是请人装上了一扇旋转的玻璃门。几乎所有的学生走到新门跟前,总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轻轻的、文雅的迈入大厅,很快他们改掉了随便踢门的坏习惯。
       校长的这一做法,体现了他正确的学生观。因为他充分相信学生们的心灵是美好的,深知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天生地珍惜美好事物、呵护脆弱事物的感情。这种无言的信任教育法,不仅使学生们改掉了一个坏习惯,更加重要的是唤醒了他们的一种美好情感。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只盯着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从心底里关心和爱护他们,相信他们天生都是善良美好的,他们身上的坏习惯是不良的环境造成的,因而也是能通过教育改正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素质教育在保证受教育者群体发展的基础上,正视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教育就是高素质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素质,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但长期形成的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使我们很难摆脱旧的教育格局,形成新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思想虽已提出好多年了,也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但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伏尔泰有句名言:“你的话我一句也不赞成,可是我要拼命捍卫你说这句话的权利”,游人稍加改动,用以描述学生被动学习的无奈则变成了:“你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可是我不得不忍受你说这句话的权利”。教师上课经常说:“今天老师讲的是一节新课,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不然就学不会。”言外之意是你“太嫩”、“太浅”,知识经验不足。怎么办?我帮你,你要一切听我的。这种“重现实需要,轻未来需要;重学校需要,轻社会需要;重教师需要,轻学生需要”的做法,将导致学生乃至社会人格或人性的疲软或缺失,甚至会对我们整个民族构成威胁。
       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应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具有的自主、独立、能动、创造等内在特征,注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新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积极主动地进入知识体验的主体角色。学生是一个对自己人生充满理想并自己掌握抉绎权利的主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独特的抉择,包括如何去实现。教师可以去引导、去参考、去激励,但没有权力代替学生作出决定或妄加评论。
       从哲学的角度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包括教学思想、对教育本身的认识、教育如何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自身如何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现今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因而他们习惯于传统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教育要与世界教育接轨,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四、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楚江亭教授为了“一流学校的诞生”到艰苦偏远地区实践:他身为中国人大特聘教授,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身兼数职;85-89年在悉尼大学读物理硕士研究生,回国之后改行从事教育研究,97-00年西北科大教育研究生。98-00年期间十三个月在甘肃考查、研究。
       听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楚江亭教授的报告,我不禁被他为了“一流学校的诞生”到艰苦偏远地区实践的行动而感动。一流学校是怎样诞生的?

——以甘肃省积石山保安、东乡、撒拉族自治县甘藏沟小学创建一流学校的学校发展规划管理过程为例进行了他的“SDP”(School Develepment Programm) .记得最深的是他对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的阐述。

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

1、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

2、是一个自主的发展过程;

3、强调内在发展;

4、注重自下而上;

5、关注可持续发展;

6、重视广泛参与。

       学校的发展如此,我们教师的发展更是如此。因为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一流的学校(我们学校的口号)更是如此;学校的发展规划固然需要管理者有开阔的眼界,不断学习、探索和反思;更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不断自我更新。
       结束语:争当学习型个人
       在我所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教授,不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校长,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谈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读书学习。尤其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成为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当今时代,知识创新速度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激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作为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自觉站在时代的前列,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争当学习型个人,创建学习型社会。
       树立三个观念: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
       树立学习是为了不断创新的观念。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自觉学习,终身学习,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目标(小的---把我校建成东部名校;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