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
为了让家长更深入的了解新课程改革,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今天,我想讲的题目就是《新课程与家长》。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的问题)
二、新课程的内容
三、新课程的特点
四、新课程对家长的要求(如何配合的问题)
因本人水平有限,我只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给各位家长作一个汇报,以得到各位家长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解与支持,对学校制定的新课程实施的各项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对新课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社区、家庭、学校共同参与新课程开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国家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的问题)
1992年,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大纲。仅仅只隔了不到10年,为什么又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呢?一是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例略)第二,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求人们要更快的提高综合国力。就我国基础教育自身来说,也是非改不可了。在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我们的课程内容明显的“繁、难、偏、旧”,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选拔功能等等。进入21世纪,加入WTO,我们对人才标准、培养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人才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创新型、复合型、德才兼备型。李岚清副总理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说国外跨国公司与中国公司谈判,都是一个人对一队人:中国公司是一组人,一个领导、一个技术专家、一个翻译、一个财务顾问、一个国际法专家,组成一个谈判小组,而国外公司参加谈判往往只需要一个人,他既是领导,又是技术权威,还精通财务与法律,懂几国语言,只有非常重要的谈判才会增加人数。我们要培养的必需是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要通过教育,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是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能尊重并理解他人、对个人行为负责、社会责任感增强等良好道德品质,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能与他人愉快地合作、交流、能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等。举个例子,假如在这种场合,让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对新课程的看法,或许你会不敢上来,但通过不断培养,你的儿子或许就会很自信地上台来陈述。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和素质,前者表现为胆怯、害羞、没自信、不敢交流,而后者则表现为自信、善于沟通、交流、能把握机遇,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献给别人。这就是现代人需要的素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新课程规定,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一贯制,注意这里把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了“一贯”两个字,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它消除了以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初中脱节的现象,使学生的发展更顺乎规律。这种课程的设置,淡化了学生的界限,;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和联系。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下面六大改变上:
1、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学科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泛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三、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中体现了许多新的理念。从教学角度来看,有这些:
1、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于问答式、接受式的教学)
3、教学既要生结论,更要重过程;(会学与学会)
4、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学生是发展的人;(不成熟的,有缺陷的)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
从学生学习角度看,有:
1、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2、合作学习;
3、对学生有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非智力因素,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意志毅力、优秀的道德品质、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些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决定因素;
4、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方法;
……
还有很多,这里我想重点讲讲三个方面的特点。
1、教材的功能从知识的传递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与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而新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了。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日新月异地增加和变化,才不会束手无策。另外,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会受到个体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如,一册数学中“分类”一节,教师在教完新课后,布置的作业可能就是要求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文具学具,整理家里的物品,这不仅是让学生去复习所学的分类的知识,也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以前,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新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老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的,都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也一样,答案非唯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3、学习方式强调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人在一个教室学习,但学习方式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老师的单线联系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因此,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生活中哪儿见过,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哪儿见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用学到的知识关注生活,由此,逐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课程对家长的要求(如何配合的问题)
新课程体现的那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给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家长,作为一名接受新挑战的家长,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家长,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家庭教育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1、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做家长不容易。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工作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天工作回到家,非常辛苦劳累,这时候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确实有点困难。可是我们应该想到,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财富,教育好孩子就等于用有了未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能平时不问,等到孩子成绩退步了,出现一些问题了才暴跳如雷,痛打孩子一顿,过后又是不闻不问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生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有出息,苏格拉底轻松地说:就象我这样每天甩手三百下。于是学生们都每天甩手,过了几个月,苏格拉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甩手呢?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过了两年,苏格拉底再问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他就是跟苏格拉底一样有名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世上无难事,凡事贵在坚持。教育子女关心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贵在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大学生这么多,工作很难找,很多大学生都是毕业等于失业,所以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我觉得可以理解这部分家长的想法,可是我想告诉这些家长,在将来的社会,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是混不到饭吃的,读书不一定马上就有用,但不读书肯定是没用的。
2、要全面关心孩子。首先要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平时多和孩子耐心地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防微杜渐。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联系也总是问分数、问成绩,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很重要,可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状况是更重要的。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个事例,2000年,浙江省发生了一起高二学生杀母案。试想,那个孩子成绩再好,可是没有人性,又有什么用!到头来是一场心血一场空。其次,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现代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的孩子有哪个不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哪个不想在比赛中获大奖?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还不能做到。这时候就要我们家长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多安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要能及时体察,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必要的时候还要取得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3、要加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教育。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再富不能富孩子。现在有很多孩子,饭来张口,食不厌精,衣来伸手,穿不厌新。很多家长认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什么都可以不学。其实,过分溺爱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报刊上曾介绍过这么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一所著名大学的一位学生,成绩优异,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生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现在要出国了,一想到自己独自出国,举目无亲,生活没有人照顾,他就着急,以至于过于焦虑而精神失常。这个大学生父母事后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没想到却害了他。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家长却能自觉地搞富门寒教。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活能力,在日本,孩子从小的时候起,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无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的背上一个小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他们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在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
4、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家长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转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只看分数不重素质的倾向,将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以前,竞争在大学校门前就结束了,考取了大学,就意味着一个铁饭碗,而将来,人们不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人们也许要换很多次工作岗位,竞争将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正式展开。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靠自己的能力取胜。在家庭教育中,要重智力开发,重综合素质培养,重因才施教,重心理指导。其次要重视激励,多表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多家长,总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对自己的孩子横挑鼻子竖眼睛,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第一,次次满分,或者盲目攀比:你看某某家的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怎么好,某某家的孩子的数学成绩怎么怎么好,就是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严格要求遮住了家长明亮的眼睛,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利孩子的自信心的养成。在这方面美国人是我们的榜样。都说美国人最牛,的确美国有的孩子个个者信心十足,都认为自己是天才,为什么?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家庭都很少指责自己的孩子,只要他取得一点点成绩。马上会说:啊,孩子,你真了不起。所以民意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美国孩子的美国孩子都是想做美国总统或者跨国公司的CEO,或者是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家,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极少。当然在表扬过程中要注意方法,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多表扬孩子努力勤奋,少表扬天资聪明。因为努力是后天改变的,而天资是先天就已经养成的。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实事求是,多批评他不努力的地方,绝不能骂孩子天生就是笨蛋,智力差,更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到孤立无助,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还有部分家长,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而是以棍棒替代教育,不满意的时候就是狠狠地打一顿,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甚至造成孩子出走事件发生。
5、作为新世纪的家长,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特别是一年级的家长,更要加强学习,了解新课程,了解新教材及由此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
就讲到这里,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