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岛城还是轻雾笼罩,行驶在同三高速公路上细雨飘洒,到达曲阜却是阳光灿烂,杨柳吐翠,桃红如霞,一派大好春光。校领导董校长十分关心和支持老教协工作,四月十一日委派李书记、曹主任带队,组织退休老教师来到孔子故里游览曲阜“三孔”。这里毕竟是我四十九年前读书的地方,旧地重游,感到分外亲切。
旅游车驶入保存完好的曲阜古城墙南门,很快就来到孔庙大门前的“金声玉振坊”,有不少游人聚集在那里,或拍照,或待进,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跨过棂星门,就进入红墙环抱的孔庙院内,古柏参天,蓊蓊郁郁,排列于中路两侧,仿佛在欢迎游人似的。鹭鸶是一种水边的飞鸟,却长年栖息在古柏树巅,成为孔庙的一个不解之谜。
孔庙是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共有九进院落。古色古香的门坊,题有”圣时门”等耐人寻味的名称,其建筑多为明清重建,十分珍贵。
大成门前的“十三御碑亭”其文物价值特别高,不仅碑亭是金、元、清三代所建,而且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七个朝代帝王祭孔、俢庙特立的御碑。其中最早的是唐总章元年《大唐诰赠泰师鲁国孔宣公碑》,最大的一块是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重65吨。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的御碑,倒不是碑的内容,而是在碑的正面有一个依稀可辨的红色“留”字。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文革期间首都“四大学生领袖”之一的谭厚兰所书的“真迹”。为什么要写“留”字呢?原来她认为朱元璋贫寒出身,平民皇帝,非“四旧”之列,予以保留。今天看来,何其可笑,可悲!1966年北京师大的谭厚兰以“革命小将”自居,率领红卫兵到曲阜造反,打着反孔的旗帜,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蛊惑群众,破坏文物,干尽了坏事。竟然把“红五类”的标准用到封建社会皇帝身上,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历史总是无情的,她的表演没有阻挡住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她身败名裂,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进入第七道门——大成门,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黄瓦飞檐二层的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亭中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毕生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贫寒孩子,他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同样的教育。现代社会比孔子所处的时代不知进步多少倍了,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了吗?为什么还允许办收高价学费的贵族学校?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是中国三大宫殿之一,据说比北京的太和殿只低三层砖。台基高2米多,汉白玉栏杆相围,我不由得想起四十八年前我与大学同窗就在这里靠杆留影,至今还保存有些发黄的黑白照片(遗憾的是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已经乘鹤西去了)。大成殿巍巍壮观,殿体高32米,长54米,重檐九脊,斗拱交错,黄瓦朱甍,气势恢宏。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前檐下十根石雕龙柱,以山海波涛为托,深浮雕双龙戏珠,栩栩如生,精妙至极。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孔子脱胎塑像。然而,在文革中,以谭厚兰为首的红卫兵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演出”了大造孔子之反的闹剧,把孔子塑像推倒,抬出大成殿,游街示众,让所谓的孝子贤孙——“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跟在其后。其中就有我读书时对儒学研究颇有造诣的曲阜师院教务长高赞飞。现在想想真是荒唐透顶,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和破坏!极左思潮的极度膨胀,给国家、给民族带来的损失和灾难是难以估量的,惨痛的教训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那一页终于过去了,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据说全世界各国建有孔庙2000多座,还有256处孔子学院。现在每年的九月二十八孔子诞辰日,在我国都要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举行数千人参加隆重的祭孔大典。按照明代的祭孔模式,旌旗摇曳,古灯高悬,以仿古马车为领,从棂星门开始,祭孔人群依次穿过七道门,步入大成殿前,乐舞响起,场面恢弘,参加者还有不少港澳台同胞、国外的华人和外国朋友,都来表达对孔子的怀念和崇敬。儒家文化经过历代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也深深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并影响到全世界。
走出孔庙东门,就来到孔府大门前。孔府,旧称衍圣公府,是宋代衍圣公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在我读书时,大门紧闭,是不对外开放的,只在毕业前有一次参观的机会。据说孔府是我国仅次于请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有厅堂楼轩463间,随处可见皇帝御书的匾额,他们享有很多特权,足见历代皇朝对孔子嫡裔眷顾备至。进入大门,沿着前官衙(大堂、二堂、三堂),后宅院(前上房、堂楼),再花园(又名铁山园)的路线参观,充分领略封建社会官宦之家等级森严,豪华有加的特点。在内宅门西侧墙外有一个叫“水流”的石槽,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内宅用水的专用石槽,名曰:“水流”,挑水夫将水倒入“水流”,底下有一个小洞,水就流进墙内的水池之中。那个小洞的角度朝下,挑水夫倒水时看不到墙里的人。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在孔府里可见一斑。另外,在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及四位夫人居住的前堂楼和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居住的后堂楼里,我们不仅看到陈设豪华,有贵重家具,珠宝妆奁,金银器皿,绫罗绸缎,历代书画,各种古玩等等,而且特别讲究摆设的位置,桌面中间是一个座钟,右侧是花瓶,左侧是铜镜,借这三件物品名称(钟、瓶、镜)的谐音,表达出“终生平静”的意思。这一方面反映了孔府的主人希望自己的富裕生活永远不受干扰,过平静的日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汉字独特的魅力,有其丰富的内涵。联想到大门两侧纪晓岚书写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道德文章圣人家”,其中的“富”字,没有上面的头(点),看似是一个错字,其寓意乃“富贵没有头”,再如春节要贴的“福”字,经常是倒着的,寓意“福”到了。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的汉字,表达的文化内涵,是任何别种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炎黄子孙引以自豪。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位于曲阜北郊,这是“三孔”的最后一个景点。从孔府乘车去孔林,只要几分钟,非常便捷。可在我读书时,曲阜没有什么公园,我们过团日,就从学校所在地的西关步行到林木繁茂的孔林,觉得还挺远的。孔林占地三千余亩,原有古树两万余株,林墙六七公里,号称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其中孔子子孙三代“携子抱孙“的墓地最为有名。郭沫若称孔林“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编年史”,可惜文革中惨遭严重破坏,现在经过修缮,得以恢复。当年孔林周围就是农村、田野,比较偏僻,通达孔林的神路,没有多少人去,十分荒凉。而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来曲阜的游人必去之地。从“万古长春坊”到”至圣林坊”,游人如织,店铺、摊位密密麻麻,多为出售有关孔子的书刊资料、书画作品、金石篆刻、文房四宝等等,就像青岛昌乐路文化一条街,太出乎我的意料。我随意问了一个篆刻的摊主,他说,他是林前村的,都是孔氏家族的后裔,过去单靠种地,生活比较贫困,改革开放后曲阜旅游业大发展,我们沾了孔圣人的光,在孔林前摆摊,收益不错,也走上了致富之路。是啊,从我们所乘的旅游车下了高速路,一进入曲阜市,我就有点陌生,因为那是道路宽阔,设施先进,高楼林立的新城区,颇有现代化城市的风貌,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让古老的曲阜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既保存了护城河、明城墙、孔庙、孔府等古色古香的老城区,又与时俱进,开发了紧跟时代步伐的新城区,它既古老又年轻,具有着无限的魅力。我想,孔圣人在天之灵定会感到无限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