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中 语文组 李艳
期中考试结束了,家长会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上周五那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踏进教室,很多学生都盯着我的手,发现我手上只拿了一个记事本,有一个学生长出了一口气,似乎有点惊喜地说:“老师没拿家长会通知单!”(原定周一要开家长会的,周五自然应该下发家长会通知单了。)听了这话,我心里却有点酸酸的感觉:为什么孩子们一直这么惧怕家长会?既然这么怕家长会,为什么会后又没什么明显的进步?家长会后家长到底是怎么与孩子沟通的?
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是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老师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家长、老师、孩子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各讲各的理,谁也不听对方的心声,致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变成了无效沟通。作为班主任,我该如何给家长们更好地指导,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有效呢?
放学前,我请每个孩子都在一张纸上写上自己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对爸爸妈妈的期望,无需记名。周末准备家长会时,我把孩子们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进行了梳理,总结,并融入了家长会课件。
家长会上,我先表扬了开学来班里的好人好事,然后展示了孩子们参加实践活动、校运会、初二级部拔河比赛、班级拓展活动等的照片。看着自己的孩子或奋力奔跑,或开心大笑,或自信展示,或全心投入,或上台领奖,家长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展示照片后,我又对班级各科成绩及总体成绩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表扬了孩子的进步,对成绩波动大的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示、分析。这个时候,有的家长面带微笑,有的家长表情凝重,有的家长一脸漠然,也有的家长满脸无奈。看来,我们的家长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考了几分啊!
成绩分析后,我引用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
我告诉家长们,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我从来不敢说那些有了优异成绩,取得成功的孩子是我教出来的,我认为那是他们的父母家庭教育成功的结果。作为父母,只有真正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仅关注孩子试卷上的分数,才能使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取得更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无效沟通,甚至适得其反。
我给家长们读了我整理的孩子们对他们说的话(附在文后)。我能感受到有的家长是受到了震动的。
接着,我给家长推荐了《父母课堂》试刊2中的一篇《家长,你在关注什么?》,引用其中的“生命才是根本,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健康、生命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不断成长!”提醒家长们,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品质、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营养源。我整理并摘取了《父母课堂》中的部分内容,给家长提出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教孩子学会珍惜,教孩子学会感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五条建议,每条建议都给了家长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我给家长们推荐了一些可以亲子共读的书刊,文章。
最后,我以《父母课堂》上杨澜的那篇《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作结,结束了本次家长会。
会后,我请家长们回去写写自己对这次家长会的看法,家长会后与孩子的交流情况或对老师的期望和建议,第二天请孩子们带回学校。
非常感谢我的家长们,他们中的70%给我写了反馈,还有几位进行了电话联系。他们的反馈中有求助,有支持、有肯定,有鼓励,也有建议。读着他们真诚的话语,看着眼前这群少年,我更加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做班主任的幸福。
我相信,只要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能彼此倾听,及时沟通,一定可以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合力,让孩子们在成长之路上得到更多,收获更多!
附:孩子们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l 能别打我,别骂我吗?
l 能别光看成绩,多看看我的进步吗?
l 能和我沟通,而不是训话吗?
l 能不拿别人和我比吗?
l 给我定的目标能实际一点吗?
l 不要因为我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过于警惕,过于紧张,好吗?
l 能多回家陪陪我吗?
l 能别只看成绩吗?帮我一起分析卷子好吗?
l 能多听听我说话吗?
l 少一点唠叨好吗?
l 别光怪我,给我一个准确的指导好吗?
l 能多和我说说话吗?
l 能别以一次成绩定乾坤吗?
l 请原谅我的错误,相信我的承诺,好吗?
l 能别对我大吼大叫甚至动用武力吗?心平气和地和我谈谈行吗?
l 不要什么事都扯到学习上好吗?
l 能不能不要光讲大道理,告诉我具体该怎么做好吗?
l 别喝酒好吗?
l 多理解我好吗?周末偶尔让我出去玩玩好吗?
l 能和我坐下来谈吗?能听听我的心里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