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14日,我带领2014级七班曹树德同学参加了在海南海口举行的第十八届“飞向北京 飞向太空” 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在3天的比赛时间内角逐金、银、铜等共计150余个奖项。曹树德同学获得了纸折飞机直线距离比赛二等奖和“翼神”橡筋动力扑翼机竞时赛项目的优胜奖。
从暑假的紧张训练,到正式参加比赛,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锻炼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
一、“细”
为了这次全国赛,从暑假开始,市南区少年宫就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训,并聘请北京路小学的夏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在陪同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看似简单的一架橡筋动力飞机,在制作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比如气流与速度的关系,机翼大小与盘旋方向的关系,尾翼的角度与上升高度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风向、风速,出手的力度。可以说制作过程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一架飞机在制作过程就不够细致,做的不标准,想要凭借后期的调整,是很难飞出好成绩的。
二、“变”
比赛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比如风向、风速、裁判员的指令,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随机应变”。经过这次比赛,估计曹树德同学也对此深有体会。此次比赛与之前的比赛在裁判员的发布指令上做了修改,学生准备好后,由裁判员会发布指令,倒数5秒,学生必须出手。若不出手,则按照犯规处理,但是裁判员在发布指令时并不考虑风向风速,所以曹树德的第二次放飞,没有找到一个最佳的放飞角度,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静”
作为一项全国教育竞赛,参加比赛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包括台湾的比赛选手,面对这么多竞争对手,如何能保持平静的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这就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的心态,成败固然重要,金牌更是人人想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追求金牌的过程,应该更有价值。
作为青岛五中的一名科技辅导教师,我一直喜欢并热爱着我自己的这份职责。青岛五中在近年来,也一贯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在市、区各项科技活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也和领导老师们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平时,我也在我的信息课中,精心备课,组织学生讲科学小故事,介绍小发明方法,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教育教学和科技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也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供稿:科技组 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