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推进理科学科融合,初试数理化大集备

发表时间:2018-11-13 阅读次数:3761 作者:郭芳芳

新的学期,青岛大学实验中学基于学情扎实开展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实施,为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做好铺垫。

2018年9月13日下午,学校开展了一次特殊的集备活动——跨学科融合数理化大集备。刘青山校长和孙晓梅副校长参加了此次集备。


本次集备活动出发点是因为数理化的教材版本不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知识衔接、答题要求的不同等问题,同时也有很多有交集的、互相融合的地方,目的是调整各学科的教学进度以便于让学生在数理化的学习上有更好的过渡。

本次大集备的想法是出于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所以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一次活动,为了本次活动理化组的老师们从暑假就开始整理收集需要交流的内容。

下午的大集备研讨中,理化组教研组长周琛老师从函数图象、描点作图、斜率问题、分数中的负指数、科学计数法运算、体积换算、原子、原电池、切线、分式方程的求解等问题和数学组、化学老师们进行了细致而热烈的探讨。

化学组集备组长赵峰老师主要在学科的融合上进行了分析,例如气压、U型管、热胀冷缩、原子等方面,同时也分析了在设未知数上和复杂数解方程上与数学的不同,在列分式时和物理的不同要求等等,让老师们有了更好的了解。

集备时,三个学科的老师们积极讨论,深入研究,协商探讨具体的解决策略。

我们都知道,在初中数理化学科的知识中存在着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或交叉融通,但这三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因学科背景不同而在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上一般都是各自为政,而学生因为三个学科在某些要求上的不同,极容易出现知识混乱,难以整体把握的困难。如何才能尽量克服以上弊端,并以最大的限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和完整成为我们理科老师思考的一个课题。跨学科的集体备课,通过对相关教材的集体式会诊来找出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或次序。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理解理科知识搭建了科学而有序的平台,更是帮助学生构筑知识台阶,攻克教学难点的一个必要途径。

通过本次大集备活动,不仅老师们更加明晰了解了各学科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也让各科老师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差异和共同点,讨论研究出更适于学生理解的讲解方法,明确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细致讲解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做适当拓展训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会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大集备让自己受益匪浅,不流于形式,而是一次真实、高效的集备。

这是我校一次全新的尝试,为理科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使老师们把长期的疑问解决,也让老师有了更优化的教学进度安排,避免重复劳动,让各科之间可以顺利衔接过渡,保障学生有效的进行理科学习。学科间的配合可以让老师减负,更为孩子的学习搭建了适切的台阶,对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而做的有益的尝试。

这只是一个开始,本学期,青大实验中学会更加踏实的做好学情研究,做好教学集备,以生本为出发点,促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