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校小班化教育方案,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创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模式,特制定此方案。
一、组织实施
1.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评估工作。政教处和级部具体负责导师制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并将全员导师育人制纳入教职工考核。
组长: 刘青山
副组长: 李红 吕英良 孙晓梅
组 员: 曹吉业 姜爱杰
朱金山 郝萍 陶帅 孙祖光 宋志诚 张岩 孟秋枫 李瑞林
2.宣传发动。召开教师会议,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全员育人导师制对学校科学管理、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
3.选配导师。
(1)成立全体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班级导师组,并向学生公布。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导师组组长,是导师制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
(2)召开“全员导师制”班级主题班会,参加人员为全体学生和本班全体任课教师,让学生充分了解“全员导师制”的含义、原则和方法。
(3)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和学科教师的教育风格特点,尤其要特别关注家境困难、行为不良、心理封闭、学习困难、父母离异的特殊学生,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基础上,经必要的调整,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合理确定导师,并填写《全员导师制导师工作记录表》。每位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担5-10名分包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诸方面个性化的指导工作。
4.阶段总结。每位导师根据分包学生的实际,制订计划,提出工作设想和目标,期末总结。班级每月召开一次导师会,互通情况。级部要做好工作计划,及时总结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协助班主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级部间的经验交流,推广典型经验。
二、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班主任导师的职责是:
1.负责本班导师与学生的选配和协调工作。
2.协调班内各位导师之间的工作。
3.与导师一道负责班级思想道德教育。
4.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查补薄弱环节,提高班级教学成绩。
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领导班委会创建一班一品德育特色。
(二)科任导师的职责是:
1.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采取整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关心帮助学生。
2.关心学生学业进步,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为所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并接受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的热情,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明确要求、悉心指导、定期检查。
4.关注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过程,通过与学生频繁而深入的交往,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困难。
6.系统考察和评定所指导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工作记录,每学期提交一份工作总结。
(三)对学生的要求
1.经常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学习、工作情况,接受导师指导,按要求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2.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服从导师安排。
3.每学期撰写一份心得体会。
三、具体实施
1.摸底建档。导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联络,及时沟通情况,全面了解所指导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填写学生成长跟踪管理表。
2.谈心交流。导师关心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给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提倡聊天式谈心,学生每2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交谈一次,辅导或面批作业一次。
3.家访。学校提倡每学期实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每月与学生家长交流1次,通报学生在校发展情况,掌握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并做好记录。可以采取电话、面谈、家庭通知书、书信等形式进行。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级部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探索规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5.记录。要求每位导师填写与结对学生的家访情况、谈话和帮助措施,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状况。将每次与结对学生活动的形式、效果等做好记录。每学期结束,导师要做好工作总结,上交级部。
6.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都由导师和他的学生决定。除了每天正常上课的时间外,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或自习时间,由学生与导师集中交流,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难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导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调节心理情绪。
青岛大学实验中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