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让生命获得自由舒展的生长

发表时间:2018-11-13 阅读次数:1300 作者:郭芳芳

2018年全市初中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材料

 

 

 

 

 

 

 

类别: 二(3)各学段教学衔接研究

题目:

  让生命获得自由舒展的生长

——初小衔接课程的实践思考

 

 

 

 

 

 

 

 

 

 

青岛大学实验中学(青岛五中)

2018年8月

 

一所优秀的学校,一定应该以人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为宗旨,唤醒生命、启迪智慧、立德树人,让生命获得自由舒展的生长。而这也正是青岛大学实验中学全体教师的价值追求。

青岛大学实验中学于2017年9月挂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宗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教育均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这种目标的实现一定要通过课程这个育人的核心和载体来实现落地。

我校立足校本,在初小衔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与大家分享:

一、学区初小衔接课程探索的源起

我们东四学区有四所小学,毕业后按照学区划片升入我们学校,常常有孩子升入初中后感到十分不适应,随之而来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孩子的初中三年因为起步不畅而举步维艰。家长对此也十分焦虑,并将这种焦虑转为无形的负担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让孩子上各种课外辅导衔接班,认为这样就是做好了衔接。结果孩子还没进入初中,就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恐慌,这对孩子后续初中阶段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创造力和优秀潜质的发掘。

问题催生研究,思路由此产生——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小初过渡,通过创设课程铺设孩子成长的适度阶梯,不仅成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成为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

二、整体构划,创新重建STEM+初小衔接课程

我们整体构划,创新重建了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课程改革机制,形成多样课程、多元评价、多维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育人体系。

依托学校“致知明德”课程体系,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有效衔接。采用“1+3”培养模式,即在六年级加初中三年共四年整体规划中,第一年实现小学课程、心理与初中的有效过渡和衔接,努力实现“在初中的境界上收尾小学课程,在小学的背景下渗透初中内容”;接下来的三年则在主要完成初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在高中的境界上收尾初中课程,在初中的背景下渗透高中内容”。通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设一系列STEM+课程群,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的STEM+课程教育项目是结合区域初小幼园校文化增加了A(艺术,涵盖美术、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即如图所示的课程项目STEAM。


项目目标与模块设置

(一)总体目标:

推进初小STEM+课程教育项目建设,私人订制课程,专注高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打造“不唯中考而赢得中考”的可持续发展的精英群体。

(二)模块设置

科学素养模块——依托台湾力翰科学课程,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技术素养模块——依托罗德岛创意设计课程、海洋研究所、海地研究所支撑的海洋实验室项目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和艺术、创意、建模,培养学生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力。

工程素养模块——依托机器人、创客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

数学素养模块——依托美国数学课程,整合数学、英语语法、国际理解内容,培养孩子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人文素养模块——依托青大文学院国学课程、行进管弦乐课程,整合经典阅读、诗词赏析、音乐艺术内容,培养孩子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聘请青大泰山学者等专家学者为项目顾问,成立由学区中小学校长、教学干部、骨干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课程项目组团队,负责项目管理与实施。

2.师资保障。借助青大高校专家、引进课程专职师资的同时,定期组织STEM+课程项目学校干部教师的培训,通过经验交流、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深度参与体验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升本项目学校教师的总体水平,实现教师的STEM+课程再生力。

3.资源保障。充分利用市南区委、区教体局的平台搭建,青岛大学、海洋所、海地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课程提供资源保证。

4.资金保障。切实发挥地方财政对项目学校建设投入的主体作用。保证投入资金建设STEM+创新实验室及教学器材、耗材等,注重培养和支持教师团队参加学习、培训,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实践。

上学期,我们的STEM+课程项目主要在关注三项(创造、思考、表达)能力培养基础上,增设学科前置和科学实验课程,提升学习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前已开设如下课程:

1. 好玩的科学课

2. 文学鉴赏

3. 数学探究

4. 地理世界

5. 浩瀚生物世界

6. 外教英语

7. 罗德岛创意

三、STEM+初小衔接课程重塑孩子的学习观,跨学科跨领域,全面培养能力、搭设发展适切阶梯。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强调的教育追求,也是STEM+初小衔接课程的最终目的,即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每周都盼望来这里上课,因为每一节都与众不同。”金门路小学六年级3班女生熊艺霏说,每周下午的三节课,时间都过得特别快,下课后她还会和同学们交流,回家整理上课的心得,还经常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回学校分享给同班同学。   

传统初小衔接课程是把初中内容前置,我们STEM+初小衔接课程,更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进而全面培养能力,搭设发展适切阶梯。

在这里我们想给孩子不一样的课堂。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结合自然地理、英语戏剧等方式,让学生们用英语先介绍某一种动物的习性 、地理分布、特有的生存技能等,然后让所有同学猜一猜,最后把这些内容串成动物百科,再让同学们表演出来,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上课的氛围特别浓厚 。

“好玩的科学秀”课程带领学生了解“水火箭”的奥秘,科学老师把柠檬酸和小苏 打放入小型密封的塑料盒中,自制成“酸碱火箭”喷射入空。听课的孩子们随着“火箭飞天”沸腾起来。科学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柠檬酸为酸性液体,当它遇到碱性的小苏打就会产生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气体增多,盒子中压强变大,最后会使得瓶盖和瓶内的液体被冲开,“火箭飞天”就是这样形成的。

青岛大学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小娥讲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时,为了能让小学生理解著名雕塑作品《大卫》在当时影响力,解释说,“大卫”和现在孩子们喜欢的“变形金刚”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力量、勇敢、智慧的象征,这一下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在“STEM+”课程老师中,青岛大学名师,讲授古诗词鉴赏、历史讲堂、美术史等等,别开生面的课堂,独树一帜的思路,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中小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课堂。

四、展望未来

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下一阶段,我们的STEM+初小衔接课程将以教学内容衔接、学习习惯和能力衔接等为重点,深化推进。此外,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将进一步拓宽,如家庭教育、体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等。

我们始终感到只有关注生命的自由舒展的生长,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愈走愈从容,才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快乐成长的“幸福蓝本”。我们会继续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