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程也倡导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几年我区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教育中心本学期在我校进行蹲点式深度带教调研,其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关于生活化素材在学科教学的运用策略,为了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下面就利用这段时间和老师们交流几种我们认为比较有指导价值的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一、营造生活氛围,树立学生主体理念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能唤起学习的激情,才能主动进入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理念,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课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更多的民主,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让课堂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以刘彩云老师的新授课《乘法的分配率》为例,面对如此抽象的定律,如何让学生很快地领悟呢,刘老师分析运算定律时,很巧妙地打了个比方,括号内是家人,括号外则是来了客人,来了客人后,每人都和客人打招呼,从而很巧妙地推导出(a+b)xc=axc+bxc,如此把数字鲜活化,重点自然突破。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改进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对生活感悟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与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使感性知识最终上升为理性知识。
例如,有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全运向前冲》的教学情境,倡导自主体验与游戏竞赛相结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障碍,并将障碍“生活化”,如草地、独木桥、电网、高墙等,使学生既掌握简单绕过、跨过、爬过、钻过和攀爬障碍的动作方法,又联系了生活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身体灵敏性、协调性,提高学通过障碍的能力。
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凭自己的知识去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决不能自作权威,高高在上,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类似真实生活情境的运用,以及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不仅使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生活,学生更能感悟到学习的快乐。
三、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
现代诗人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也充分体现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比如:有老师在教授语文课《诚实与信任》时就采取了《读者》上的一个故事《缺什么?》来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录用他。他让其中一家公司的老板询问原因。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不敢聘用您。”从而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这个中国留学生缺什么呢?以这种形式导入新课,给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文学习最后,老师又出示了身边的两个真实的新闻让学生对比课文内容进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充分联系实际,加深了对“我”的诚实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品社课有老师在讲授“学会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十一”黄金周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会接踵而来:“满300减160,满400减240” ……看到别人在疯狂抢购,正在逛街的小米也加入了抢购行列。为了凑够商家打折的金额,她先后买了四套内衣、两件衬衫,十双袜子。等到回家冷静下来,她后悔不已,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和体会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的?似曾相识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在讨论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消费理性。
上述生活情境的呈现,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经验的重建,促进学生的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些基本的政治观点、立场、方法和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释、分析、说明更多的社会现象。
四、链接生活热点,激励学生关注社会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离不开热点知识的链接。因此,我们老师平时还应多收集最新的社会热点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在教学中紧扣时代脉搏,随时向课堂引入新事例,不断用最新的情景资料补充教学内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时代与生活气息。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关注社会,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比如:我们张砾心主任在前不久区公开课上执教的《角的认识》一课,生活化素材就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比如课时,张主任就从我们青岛正在建设的地铁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课中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最后布置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育即生活,课堂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老师们:生活化素材可以说每个学科都有,各个学科都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比如生活化素材在导入、在解决重难点等环节的有效运用,环节的目标是什么,采用生活化素材达成什么效果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考虑的。本来去年中心的年会上要展示两节生活化的课例,因为各项工作冲突,所以这项工作将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也请老师们从现在开始不仅学会要有意识去运用生活化素材,而且还要多加考虑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素材,运用这些素材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争取形成我们各自的特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