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反思
镇江路小学 李 翔
《走在行知路上》一直摆放在我案头的醒目处。从拿到这本书的那天起,我也就认识了作者杨瑞清。但面对这样一位扎根基层、多年实践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教育者,我认为真正读懂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人的精神背景与他的价值取向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们不禁要问:青年杨瑞清燃烧的激情里到底有多少理想主义色彩?
感恩之情与现实境遇融合往往会产生一股激情。当年,杨瑞清所在的乡只有两个人考上了中专,他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从山村里走出来的人来说,难免会有一种自豪感。如何安放这种自豪感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样一个特殊的人走进杨瑞清的精神世界是自然而然的。对一个出生于农村的青年来说,陶行知的思想激起的不只是职业理想,还有一种上升到伦理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说,陶行知的理想主义构成了杨瑞清的整个精神支柱,也是他寻求精神安慰的一剂良药。有人说,所谓智慧,就是善于选择。杨瑞清的选择就是一种智慧。对城市的陌生,对乡村的亲近,反映的是一种基于族群文化的认同,因为选择农村实际上是顺应了人的自然主义价值观,也是对自身生命的尊重。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格外看重每一个人,要格外看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要发现每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当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杨瑞清确立了这样的生命价值。这种价值在当初也许是模糊的,甚至带有一种少不更事的冲动。但他那深切的生命体验和内心的真切需要是不能替换的,也许他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具体目标,“但在‘无物之阵’的搏斗中,他们直接逼近的是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他们所有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说出真实的体会,并且重新回到常识,从而实现心灵的重建”,所以说,杨瑞清的智慧带有我们民族的自身特点,是既跨越了主义,又与资本没有直接联系的真实的乡土人文。
作为生活在底层的教师,杨瑞清比谁都知道底层需要什么,那里既不需要民粹,也不需要愤青;需要的是同道者、贴心人、把农民当人看的人。杨瑞清能忍受农村的穷困,并能与农民无隔阂地交往。这些都具备了充当底层代言人的精神资源。当农民由支持他个人到支持他的教育事业,这其中的精神流变是相当微妙的。
教育需要关怀,人更需要关怀,我们怎样关怀?“忽略了底层人的文化,就等于忽略了底层人作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等于剥夺了底层人的主体位置。杨瑞清把自己沉下去,把一切都给了一所乡村小学,包括自己的想象,在寂寞中担当了唤回乡村尊严、重建乡村价值的责任。具有这种文化情怀的人不就是当代的“大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