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语文:《夹竹桃》教学目标的修改

发表时间:2011-10-09
原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用已有的“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方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是改为学生自主品读,自主学习,在细细品读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方法来学习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品味、感悟、内化,引领学生真实的触摸文本,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不仅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而是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这是“借物抒怀”类文章的主旨。激励学生在赏读中积累内化。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这一重点的确立,使教师明确了教学的主次,将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以读促悟,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3、  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也应参差,花影迷离,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习得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既得到了知识的积累,又得到了技能上的发展。在课上渗透了如“首尾呼应”“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写作知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
4、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积累,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汉语学习在这一点上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就是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学这个特殊的阶段,背诵的积累很重要。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三个显性目标: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读书量,一定的积累量,再加上良好的兴趣和习惯。】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