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巧设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相遇问题”数学模型

发表时间:2011-10-09作者:徐洪翠
    “数学建模”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已经从关注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行为方式,因而更加关注数学课堂学习的组织策略。本节课巧设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相遇问题”数学模型。
刘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一课教案设计非常科学、精细,学习之后很有收获。特别是刘老师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相遇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活动的设计,印象很深。刘老师在 “自主解决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这一环节,运用不同的策略,巧妙设计不同的数学活动,逐步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体验,建立图形模型、算式模型,最终帮助学生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刘老师是这样做的:
(一)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起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老师在这一小环节里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数学活动:
1.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进行信息整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亲历了整理信息的各种方法 :摘录、列表、画示意图、画草图、操作法——摆纸条。这也是学生的一种体验,为建模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信息的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组长做好记录,看本组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互相质疑问难,补充完善。这类数学活动的设计,不仅仅给学生创造了语言表述的机会,给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为建模积累同伴所获得的经验。
4.引导学生对各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加以分析与比较,沟通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理清各种方法的异同点,突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这一数学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获得经验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横向比较,寻找内在联系,比较异同,为建模提供了思维的方法。
5.重点讲解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构建图形模型,更具直观性,这是数学建模的一个重要的 、有效的途径。
刘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方法策略和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问题情境中的有关信息加以梳理。首先借助整理信息,将抽象难懂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画、图表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架构起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从而建构起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二)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又挑选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接着请解法不同的学生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探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从而建构起了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三)分析比较解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小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构建模型:
1.结合学生的不同解法和分析思路,引导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即:王明走的路程+李华走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 × 时间 = 总路程
2.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动态演示第二种解法的分析思路,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5个(70+60)的意义,进一步理解这种解题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引领学生提炼出相遇模型 “速度和×时间=总速度”,从而相遇问题的基本模型的建立自然水到渠成。相遇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遇问题模型的构建过程。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