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渗透
马 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阶段,对他们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或丧失兴趣,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智能开发 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也不例外,从培养浓厚兴趣入手,在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快乐、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学科的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况且,小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意识渗透在美学之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由此我产生了“环保、美术一体化”的想法,结合本学科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环保教育把环保教育充分渗透在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分析、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以图构建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环保意识。
一、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它们对于渗透环境教育各有所长。
1、绘画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非常有利
首先,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教学五年级《世界地球日》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两张漫画,第一张画的是:地面上有许多树桩但没有一棵完整的树,就连剩下的最后一片树叶,也早已枯黄得残缺不齐。然后,上面飞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正在伤心地流着泪。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会这样伤心?”学生们都抢着问答:“树都被砍光”“小鸟的家没有了。”接着,我又出示第二张画,画面上是一片树林,但这些树一棵棵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无精打采,眼里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有几棵树已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已是痛苦不堪的样子。没等看完这幅画,学生们都已坐不住了,个个都想为这张画添画些什么。他们很明白这树林里少了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这两张漫画的欣赏,使学生更加形象更直观地了解树和鸟的关系,以及鸟护树,树养鸟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保护树木,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其次,还可利用绘画课中的写生课渗透环境教育。写生课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倾向,我经常带小朋友们到外面去欣赏感受美丽的风景,知道美丽的环境能促进人们的健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同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的存在,如乱丢垃圾、河水被污染、烟囱冒黑烟等与自然境致极不和谐的景象。通过直观的对比感受,使幼儿主动意识到创设一个美丽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幼儿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2、手工制作课中环境教育很重要
手工课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以往学生常购买材料制作,现在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废旧材料制作——用铅笔屑、瓜子壳拼贴装饰画,用易拉罐、饮料瓶制作椅子、花篮,用包装盒制作建筑模型……这样既节约经费,又可以开动脑筋,变废为宝,体现环保意识。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手工课中的《撕纸画》、《吹塑纸版画》、《树叶贴画》等等。在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利用废物,变废为宝,并使学生亲身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有最初的成就感。同时教育学生不应随意乱扔垃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我指导学生自办有关“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环保知识。这些手抄报不仅设计制作精美,内容也十分丰富,提到造林绿化、清洁卫生等现象,还讲到了各种污染的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人口的爆炸、地球自然资源的短缺……有的同学针对社会现实,用漫画的形式来鞭鞑有碍环保的行为习惯。有的就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相当深刻。学生们在编辑的过程中,他们既学到了报刊的设计方法,又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欣赏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如《画家笔下的动物》、《大海的歌唱》、《美丽的天空》、《收获的秋天》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欣赏课《现代建筑》中,讲到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著名的建筑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杰作;印度的泰姬·玛哈尔陵也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结合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秀建筑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反面影响等知识。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世界是人的世界,环境是人的环境,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环境与建筑,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二、利用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有着独特性
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立足于本土,体现地方特色和风俗习惯,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我们从本地人文自然景观中,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索,以环境教育为线索搜寻乡土美术文化。
(一)、让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的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启发学生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挥优秀传统。
(二)、在改革开放中建设的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景观,有雕塑园,五月的风、奥帆基地等各项建设等,让学生认识到在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的今天,这些建筑物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领略新一代领导人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
(三)、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有前海一线、八大关风景区等。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怀抱开展美术活动,在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时,唤起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美好心愿。
(四)、校园文化环境,我们小学虽面积不大,但我们力求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为学生提供一个美的学习环境。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设美术角,定期展出学生的书画、摄影作品。利用有利契机开展书画活动,如学校举行了书画作品展,让学生赏其形,观其景,品其味,去感知书画作品中美的情怀。
三、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美术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美术教学和环境应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将这两方面分裂或对立起来,应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
美术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和单纯的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进渗透这种教育。如果把环境教育的时间花得太长,就可能完不成其他的教学任务。所以在美术课中应把握准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
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巧妙的结合起来。在环境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环境知识素材,这样才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小朋友把自己收集的环境知识讲出来,又可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这种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效果还要大。
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课堂中落实环境教育这项工作做好。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我们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