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老师的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李老师教学中利用“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使我开始思考在我的教学中运用了那些“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
1、在学生的容易出错的地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既是知识方面的,也是思维方面的。只有引发学生在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中,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一直争论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道理,在思考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有效地避免错误。比如我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出示两个度数大小相同的角,只不过边的长短不同。让学生判断那个角大,结果有一大部分学生判断边比较长的那个角比较大。然后我又演示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最后学生发现两个角其实一样大,从而学生得出了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不理解的时候,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刚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困难,这时候利用有价值的操作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使学生可以借助操作发现结论。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准备了6根小棒分别是5厘米,8厘米,10厘米,15厘米,18厘米,20厘米,请学生来摆,结果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产生疑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实验,从而激发他们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否,终于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通过操作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对感到困难、不易理解的地方,就很容易学会掌握。
3、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揭示知识的实质,诱导认知冲突。
小学生的年龄小,思考问题不能全面和深入,所以他们学习知识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对于知识的实际本质是什么,往往看不到。教师在这时就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知产生冲突,从而学会新知识。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动手操作环节:折一折、指一指、画一画、辨一辨、比一比,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了角。折一折,指一指,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一个角,摸一摸角的顶点,对角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角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说的那样,是一个尖尖的顶部,而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辨一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比一比,通过动手比较,使学生明白:角有大小,但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通过实践,明确了角的实质。
通过这次的学习李老师的教学课例,使我认识到了,教师只有做一名有心人,才能时时发现教学的时机,才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好每一部分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