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课后反思
程继红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根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三个方面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的描述中,进一步 体会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学具摆一摆、拨一拨,概括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3、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计算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提高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交流,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5、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认识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通过小朋友在大海边沙滩上捉螃蟹、捉小虾等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刚开始时进行口算是为了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是为了较好的衔接新旧知识。
二、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 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说说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然后找找图中的信息,在这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让学生所感知,所接受。
2、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理解“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巩固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3、探索“26+12”的结果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有的用口算,有的用计数器,在这里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且形象直观,然后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在学生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完成了教学目标。
4、关于竖式计算方法在本节课上是重点,所以我在这里重点讲解竖式的写法及算法,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在这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一计算方法。在讲解本环节时,不足的地方是忘记用计数器对照着讲解竖式的写法了,并且讲完竖式没有及时让孩子们来说一说这个过程。从而使前面的操作环节和竖式这一环节有些脱节,本环节目标完成的不到位。
5、在学习第二个例题时,放给学生自主解决,并且用笔算的方法,在这里是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笔算这一方法。
三、 应用算法,解决问题。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5道题目,是为了让学生对笔算方法的进一步巩固。由于时间关系,做了四道题目,还剩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最后留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了。
四、 回顾总结
最后的总结是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在这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