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从全部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知识迁移,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意义,并能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比另一个数多几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
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但实践后我发现,在一节课中既教多几又教少几时间很紧张,40分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将信息窗1中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解决问题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集中解决多几的部分。
第二次教学实践中,我直接从情境窗导入,解决“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一节课下来,全班只有少数孩子明白了算式中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孩子会做但不明白算理,只是照猫画虎的列出算式。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减少了教学内容,孩子在理解数量关系时依然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呢?后来经过谢主任的指点我才发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是学生第一次遇到,要重点理解谁比谁多,多多少的含义。要引导学生反复利用学具摆一摆,并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表象,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算理。而自己高估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孩子在没有具体操作形成表象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感到很吃力。因为制定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因此我在重新备课中开始考虑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于是我在设计情境时除了从内容上把握外,还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比比谁抓到的棋子多”这一动手操作性很强的小游戏完成对新旧知识的自然过度,由数图结合完成对重、难点的突破,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一、承前启后,做好新旧衔接
本节课起始环节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复习上学期所学习的比多比少的知识,为后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为了达成此项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为小朋友设计了一个抓棋子的小游戏,“老师和学生比一比谁抓的棋子多”,然后通过摆棋子来演示解决比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感受什么是“多”,什么是“少”,理解“多多少”的含义,并为后面中的情境做好迁移的准备。由于我有效的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构成了完整的认知体系,有效地达成了此环节所预设的目标。同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我努力引导学生产生认知需要。例如在比赛抓棋子后我追问:“怎样才能一眼看出老师和同学谁抓的棋子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根据知识经验把两种棋子一一对应的摆一摆,从而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摆一摆”这个方法是“一眼看出”的需要。学生在一一对应摆完后,通过比较就会一下子发现谁比谁多,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了,从而为接下来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二、数图结合,以操作促理解
出示信息窗的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一个数多几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是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课堂上,我先让孩子用手中的黑白棋很据信息摆一摆,然后想一想、说一说这是“谁和谁比?谁多?把谁分成两部分?分成哪两部分?”因为前面小游戏对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的铺垫,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有效的连接,学生很快的就将旧知识迁移类推到对新知识的掌握上。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学生很容易的就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挂牌的比浇花的人多,挂牌的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浇花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浇花多的。然后我再让学生借助彩条图,通过数图结合的方式,找出要求的挂牌比浇花多的部分在哪里,帮助学生理解从表示挂牌的彩条中,去掉和浇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就是所要求的挂牌比浇花多的部分了。就这样,学生通过摆棋子再到观察彩条图,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独立列出了算式,从而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后,我又通过三道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了目标检测,通过检测对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定量、定性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综合评价。题目入下:
让学生列式计算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比年龄:老师37岁,学生7岁。老师比学生大几岁?
比价钱:蛋糕65元,礼盒40元。蛋糕比礼品盒贵多少钱?
比牙齿:儿子的牙齿有20颗,妈妈有32颗。儿子的牙齿比妈妈的少几颗?
这些源自生活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但是虽然所有的孩子都会列算式,但还是有个别孩子对算式中减去的是“和少的数同样多”的部分表述不够清楚。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在出示彩条图后,让所有的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把表示挂牌的彩条分成两部分,再通过比较撕掉同样多的部分,相信在这样的观察、操作后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算式中的数量关系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会忽略孩子的学情,也会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前预设的目标当成摆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从孩子的学情出发,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做好课前备课、课上教学、课后反思,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