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画无论是语言还是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但是,在进步的同时中国画画坛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把全盘西化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方向;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创新”,从而使一批非中非西的中国画创作和一味追求与世界融合的片面的所谓中国画的创作风气一直冲击着美术界。当今时代,中国画面临走向世界,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良性发展与创新、又如何让中国画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屹立于世界画坛是眼下有必要探讨的话题。
中国画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画的“中国”性。任何体现民族性的东西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人们说的那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的传统是先辈们探索、总结、继承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
中国画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老画种,之所以叫“中国画”肯定有“中国”属性。相对于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是用中国特产的毛笔、徽墨、宣纸、丹青、歙砚为材料工具,用造型、设色等表现手段在平面上创造的可视形象。这是中国画狭义定义。中国画广义定义应该是起源于中国由国人所独创,使用特殊材料工具和特殊表现手段,在平面物体上创造出的可视现象,即称之为 “中国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它博大精深,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虽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人,固定在一个点上看风景一样,有些风景看得到,有的被遮挡住了看不到。中国画就不一样了,它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传统中国画一开始就以“传神”、“气韵”为最高标准,继之谈“道”及个人气质的表现。中国画讲究教化功能,追求悦情养性,强调澄怀观道、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