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艺术天赋的人去搞绘画,而没艺术天赋的人去搞理论,那么反过来说画画的人就有艺术天赋呢?搞理论的人是否都是没有艺术天赋的人才搞理论呢?学历史、学哲学的人对艺术就一窍不通了呢?
第一,实际上艺术的天赋根本不取决于专业。在我们这个时代,艺术本身,尤其是边缘艺术不可能集中精英。艺术天赋是每个人都存在的,可能从事艺术的人不一定是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也不一定不从事艺术的人没有艺术天赋,这并不取决于行业而取决于个人。学历史或学哲学的如果介入了艺术评论,这是一件好事,或许他的艺术天赋比艺术家多,再加上他懂历史又懂哲学。现在的艺术被理论家所操纵了,而理论家又都是不会画画的或画不好的,对艺术一窍不通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甚至于一些美术学院的领导都这样认为,所以美术史系一直在美院里头处在边缘位置。
第二,艺术实际上成为商品,许多艺术家跟着市场跑,什么画好卖,就画什么,这样商家又成了艺术的上帝,所以艺术家一方面被批评家控制,另一方面又被商家控制,艺术家本人就毫无自由。
第三,展览是美术的主要宣传手段,展览能出效应,艺术家不管艺术质量的高低忙于做展览而展览又是被策展人、博物馆和画廊所操纵着,那么艺术家越来越被动。他认为只有以淡薄的心态,投入的状态,顽强的坚守着这片热土,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艺术家才有前途。谁能这样呢?我们就想到了凡高,但问题是凡高也是前卫的,他的存在当时不被接受的(如果按现在说那不就是被评论家所推崇的吗?)另外凡高他是精神病,他特别想出名,出名的欲望特别强,只是社会抛弃了他。出不了名,所以凡高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独立的人格魅力。再则,艺术家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就能够搞艺术吗?一位画家关起门来画画做什么?他画好了给谁看呢?还不是要给懂行的人看,那么不就是办画展,写文章等等。
美术在当代文化上是个制度,美术评论是个信息时代的产物,要有一定的传媒,有一定的公共空间,有一定的信息传播手段,才有评论的出现。实际上相对而言,美术成为一个制度,从画廊、博物馆、美术学院、美术家协会、沙龙美术作品展览等系列制度,才可能形成形形色色围绕着艺术所展开的人,像评论家、美术编辑、博物馆馆长、画廊的经理、经纪人、还有策划人和艺术家本人,只有在一个制度里,艺术作品才有可能在社会上发生效益,这不是哪个艺术家能够独立做到的,不管你有无艺术天赋,有无人格魅力,不取决于你自己。
以前江苏一位画家大声疾呼艺术家要自救,不要让批评家来左右,那么谁给他写文章呢?他自己写文章,那么不是又造就一个新的批评家吗?
批评家是干什么的?性格的特征、行业的特征是什么?批评家是没有性格魅力的,因为他必须具备攻击的欲望。他和美术史家是不同的,美术史家可以提出许多方法,创造很多观念,保持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态度。但批评家不一样,在他骨子里有一种不安份的东西,有一种挑衅的心理,有想攻击别人的欲望,这是他的性格特征,没有这种特征的人当不了批评家,所以他不是有没有艺术天赋的问题,他可以毫无艺术天赋,但必须有攻击欲望,他把自己的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用在美术上来攻击不懂社会、不懂历史、不懂哲学的人,当然可能会把艺术家弄得很被动,因为艺术家没有攻击欲望。
实际上并没有美术史,因为历史是一定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是由美术史家编写的一本书。我们在看美术史,在读美术史这本书的时候,实际上是受美术史家的支配,他告诉你这就是历史,一个不重要的画家说成很重要,一个很重要的画家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资料,这种情况会出现的。贡布里希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他的话只说了一半,这东西是艺术家搞出来的,但是,不是艺术家而是批评家说出来的,所以实际上没有批评这东西,只有批评家的活动而已,批评家的活动就是把艺术家搞出来的东西说成是艺术,后来再由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按照时间顺序编出就成为美术史了。那么,批评家就是把一些东西指认为艺术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