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教育需要艺术,需要充满灵动和神韵;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能力,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教育需要特色,需要不断创造出睿智与灼见,但是,教育更需要真情。“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教育的智慧》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位学生!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模仿和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协作、互动提升,教师则是学习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客体。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受体”,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激活和重构的“主体”,他们渴望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引路人。在他们主动地学习、认真地实践、努力地探索过程中有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折、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使他们感悟到自学的快慰、求真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总之,《教育的智慧》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这本书让我身心浸润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教育需要智慧,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智慧,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