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
班级:三年级一班
现在社会上关于“育子”的书籍和各式各样的学习辅导班、特长培训班数不胜数,教育孩子的专家以及专家理论也是多如牛毛,然而许多家长却感到教育孩子越来越难了——这么多教育方案,究竟选哪一个啊?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学什么啊?在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应该以表扬为主还是以批评为主啊?教育孩子到底有什么捷径或妙招啊……
其实,在众多的迷惘和困惑产生之前,我们的古人早就给出了育子的妙招,那就是《三字经》所言——玉不琢,不成器。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说,我们教育孩子不就是雕琢孩子吗,目的也是盼望孩子成才、成器,你这叫什么妙招啊!太笼统了,简直可以说是废话。
真的是废话吗?非也。因为教育并不等于雕琢。“琢”在字典中的原意是雕刻和打磨玉石,这里面蕴含着三层寓意:
第一,在雕琢之前,工匠首先要观察璞玉的形状、色泽和质地,然后在心中思忖这块璞玉适合雕琢成一个什么样的器物。只有在心中有了这个器物成品的蓝图,雕琢时才会有的放矢,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会儿让孩子学跳舞,一会儿又让孩子弹钢琴,赔上了时间精力,耗干了孩子原本应该充分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结果只换来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考级证,却把一块资质上好的璞玉给浪费了,雕出了一个不成器的四不像——这就是育子的最大悲哀。
第二,雕刻之时,工匠下刀一定要谨慎,要全神贯注,还要因势利导。工匠的观察和预计有可能出错,而璞玉被切削掉的部分是不可能再黏合回去的,即使勉强黏合回去,也会留下很明显的痕迹,在成器后留下无法弥补的瑕疵。所以如果是孩子的坏习惯、坏毛病,那就一定要让孩子改;如果可能是孩子的天赋异禀,自己没有把握去留,那这一刀就不要贸然刻下,宁可留到后面的打磨工序再去一点点修整,或者将璞玉再放置一段时间,多多观察,多多思考,最后再下决断。
第三,雕刻之后,器物基本成型,但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打磨工序。打磨是慢工才能出的细活,要求工匠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另一方面,璞玉最终要成器,也必须经过不断的打磨,没有经历磨练的孩子,是永远也长不大的,而且可能会毁于这些“瑕疵”,一不小心变成药家鑫、“我爸是李刚”或“谁敢打110”。真要到了那时候,那些平日不舍得给予孩子磨练和挫折的家长才会感觉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了。
看完了雕琢的三个含义,想来诸位看官对古人的箴言已有了更深的理解吧?“玉不琢,不成器”,当属育子的最大“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