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后进的学生先后遇到了两位老师。第一位老师对其不完成作业的行为进行了应有的惩罚:罚抄作业、罚跑步、罚捡纸……这位学生用逃学、旷课等方式对抗老师,并发誓要报复这位老师。
后来班级换了另外一位老师。对于他的错误,这位老师并没有一味地批评,而是细心地发现他的优点,表扬他、鼓励他。在尊重与鼓励下,这位学生慢慢地转变了。在考入重点中学时,他发誓要报答这位老师。
两位老师都是好心,同样希望自己的学生好,为什么换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我想大概是因为第一位老师虽然给了学生好心,却没有给学生“好脸”;另一位老师不仅给了学生好心,还给了学生“好脸”的缘故吧!第一位老师恪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古训,认为药虽苦,但它是良药;言虽逆耳,但利于行。只要对学生的“病”有利,对学生的行有利,药苦一些,言语逆耳一些,倒也无可厚非。第二位老师显然高明了许多,他深知“糖衣”的作用,深知“好言一句三冬暖”,认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
两位老师,同样的好心,同样的目的,换来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这让我想起了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相反,它只是徐徐地吹拂着,结果春暖了,花开了,行人不由自主地脱下了身上的大衣。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方法与北风和南风不同的做法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啊!
其实,没有哪一位老师对学生不是好心,但是,作为老师,仅有好心是不够的。事实上,学生不仅需要老师的好心,更需要老师的“好脸”。因为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来自需要、表扬、奖励等。如果老师只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学生就感受不到老师的好心,感受不着老师的关爱,那么,不仅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恐怕老师的好心也不一定能得到好报。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师只给学生好心,不给学生“好脸”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忽视和学生情感的交流。而学生最需要的,恰恰是老师的欣赏和鼓励,最渴望的是温馨的师生情谊、美好的师生感情以及老师真诚的微笑。
让我们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话:“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给学生好心,也给学生“好脸”吧!
此文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