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一般在备课中和上课前完成,在备课中,我总是习惯先将文本熟读,不看教参等其他辅助用书,只是自己与文本对话。因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提升。所以 我都积极的调动自己所有的语文功底和热情,尽力去感悟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争取吃透文本并有所超越;同事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从而以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有重点、有层次、有高度。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与文本的对话,了解到课 文以听泉为主线,写了阿炳前后两次听泉,第一次听泉的阿炳年纪还小,什么也听不出来;第二次听泉的阿炳经历了坎坷磨难,逐渐成熟,再次听泉,激情难抑,创作出了这首二胡名曲,表现了阿炳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乐曲柔中带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这是一 位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年龄尚小的学生不易产生共鸣。阿炳生活的年代距学生较远,其坎坷的经历学生也很难以体会。《课标》第三年段阅读要求中提出两个训练重点: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 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落实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难点是深入感受阿炳生活上的坎坷经历。
针对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对比法感受两次听泉的不同,初步体会阿炳的不幸遭遇;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深入走进阿炳的苦难生活中,为下一步感受乐曲的丰富内涵做好铺垫;品读法品悟课文句子、词语,感悟乐曲丰富的内涵。
在“初悟坎坷,深悟坎坷,再悟情怀”的阅读过程中,落实了《课标》中本年段的训练重点,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受到了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厄运的人文教育。
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话跟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与文本充分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