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表时间:2012-07-10

        简单的说,学生的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建立对数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计算等教学学习研究活动的基础,是将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生活问题相联系的纽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数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学生是否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数感的培养是多么重要的。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借助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初步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了猜年龄的情境;
你今年几岁了?(板书:小明的岁数 10岁)想知道李老师的年龄吗?
李老师比小明大25岁,我今年多少岁了?你是怎么算的?
当小明1岁时,老师该多少岁呢?谁能用式子来表示?当小明2岁时,又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当小明50岁时呢?
可以通过学生有兴趣的的情境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依托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出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所进行的是小学数学教学,所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动手能力和知识基础。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托他们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公因数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一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进而总结探究出公因数的意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再次,融入生活化素材,帮助学生深化数感。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活化素材融入教材,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数感。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小数的读写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读出下面的小数:
     (1)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盈江地震灾区目前已经收到上级下拨的抗震救灾资金1.3180亿元,社会捐赠资金1504.98万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
     (2)刘翔在2006年7月11日的国际田联大赛男子110米栏的决赛中打破保持了十三年的世界纪录,成绩是12.88秒。
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和策略很多,但不管什么样的途径和策略,都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的特点的基础上。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