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植物藻类是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型植物,植物体为单细胞、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等3种。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区别,整个植物就是一个简单的叶状体。藻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因此藻类也叫作叶状体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科学家们根据海藻的生活习性,把海藻分为浮游藻和底栖藻两大类型。种子植物--海底森林
海底森林就是世界稀有的树种红树林,这种生长在海底的红树林高底参差不齐,最高的可达5米。落潮时从滩地露出,涨潮里被海水吞没,只有高一些的,微露梢头,随波摇,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在树梢歇脚,白鹭、苍鹭、黑尾鸥都是这里的常客。斑鸠、苦对还长年在较高的树上筑巢安家。海底森林的树木共有五科六种。它们的根部物别发达,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千姿百态,很有观赏价值。在有680公里海岸线的福建漳州沿海,红树林资源异常丰富。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出海口就有千亩红树林--海底森林。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它们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它们具有革质的绿叶,油光闪亮。它们与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则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南美洲东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非洲西海岸是西半球生长红树林的主要地带。在东方,以印尼的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西海岸为中心分布区。沿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至非洲东部沿海,都是红树林生长的地方。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分布也较广。印尼——菲律宾——中印半岛至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沿海也都有分布。由于黑潮暖流的影响,红树林海岸一直分布至日本九洲。
中国的红树林海岸以海南省发育最好,种类多,面积广。红树植物有10余种,有灌木也有乔木。因其树皮及木材呈红褐色,因而称为红树、红树林。红树的叶子不是红色,而是绿色。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在海岸形成的是一道绿色屏障。红树林发育在潮滩上。这里很少有其他植物立足,唯有红树林抗风防浪,组成独特的红树林海岸。
红树具有高渗透压的生理特征。由于渗透压高,红树能从沼泽性盐渍土中吸取水份及养料,这是红树植物能在潮滩盐土中扎根生长的重要条件。红树的根系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一棵红树的支柱根可有30余条。这些支柱根象支撑物体最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一样,从不同方向支撑着主干,使得红树风吹不倒,浪打不倒。这样的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1960年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的特大风暴,使得沿岸的红树毁坏几千棵,但是连根拔掉的很少。主要的毁坏是刮断或因旋风作用把树皮剥开。
红树植物的呼吸根,顾名思义,起呼吸作用。在沼泽化环境中,土壤中空气极为缺乏。红树植物为了适应这种缺氧环境,呼吸根极为发育。呼吸根有棒状也有膝曲状的。有的纤细,其直径仅有0.5厘米,有的粗壮,直径达10-20厘米。红树植物板状根是由呼吸根发展而来。板状根对红树植物的呼吸及支撑都有利。红树植物根系的特异功能,使得它在涨潮被水淹没时也能生长。红树植物以如此复杂而又严密的结构与其生长的环境相适应。红树植物繁殖的“胎生”现象。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幼苗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使幼苗离开母树下落,插入泥土中。这种“胎生”现象在植物界是很少见的。更使人们惊奇的是,幼苗落入泥中,几个钟头就可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有时从母树落下的幼苗平卧于土上,也能长出根,扎入土中。当幼苗落至水中时,它们随海流飘泊。有时在海水中飘泊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也未能找到它生长所需的土壤。然而,一旦遇到条件适宜的土壤就立即扎根生长。红树虽然生长在水中,是一种不怕涝的植物,然而它革质的叶子能反光,叶面的气孔下陷,有绒毛,在高温下能减少蒸发,具有耐旱的生态。它叶片上的排盐腺可排除海水中的盐分。除了胎萌以外,红树植物还具有无性繁殖即萌蘖能力。在它们被砍伐后,很快在基茎上又萌发出新的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