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marine benthos)指栖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这类生物自潮间带到水深万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构造多样。“底栖生物”一词源于希腊语vos,意指生活在水底(底内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国生物学家E.H.哈克尔于1891年首先提出。
早在18世纪,欧洲科学家就对海岸带的底栖生物进行了观察研究。40年代,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在爱琴海发现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随水深而变化,形成不同的分布带;后来,他根据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特点,将欧洲海域划分为若干个动物地理省。 1860年,J.弗莱明在地中海2160米深处海底电缆上发现双壳类、腹足类、水螅虫、八放珊瑚和蠕虫等动物,促进了深海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C.W.汤姆孙领导的“挑战者”号考察(1872~1876)和该世纪末进行的其他考察,发现了大量海底动物。现代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奠基人是丹麦的C.G.J.彼得松。他于1908~1913年,对北欧海域的底栖生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划分了生物群落,估算了水域生物量。此后,各国海洋生态学家对不同硬底(岩底)和软底(泥、沙底)的底栖生物群落作了大量调查研究。20世纪60年代,已积累大量世界海底生物分布的资料。70年代起,较广泛地利用数学手段、现代化仪器研究海洋底栖生物群落中各营养层次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过程,进而研究特定海域的整个生态系统;开始计算、预测生物群落结构在环境参数改变后的变化,其主要成员特别是经济种资源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间的动态关系。70年代末,海底热泉生物群落的发现,为海洋底栖生物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包括几乎全部大型藻类,例如海带(Laminaria)、石莼(Ulva)、紫菜(
Porphyra)等,以及海草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它们大多营定生生活,固着于底表,主要分布在透光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有些种类,如红藻类的海萝 (Gloiopeltis)和红树,可以生活在潮上带,退潮后能长时间经受太阳的酷晒。另外,还包括浒苔(Enteromorpha)、水云(Ectocarpus)等附着于物体或船底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