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教育需要真情

发表时间:2013-01-23

教育需要真情    

——读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有感

                  青岛镇江路小学  地校组  苏红洁

教育更需要真情。“大中小学教师都要有爱的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却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爱在细微中”这些名句一直是林崇德教授处理与学生关系时的自我要求。

看完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感触颇深。我既被林崇德崇高无私的师爱所打动,也被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思想所吸引,同时更加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与艰辛。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教育的智慧》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位学生!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模仿和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师生关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多的是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协作、互动提升,教师则是学习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已。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客体。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受体”,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激活和重构的“主体”,他们渴望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引路人。在他们主动地学习、认真地实践、努力地探索过程中有适宜的点拨者、亲切的慰藉折、无私的协助者和诚挚的合作者,使他们感悟到自学的快慰、求真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试想,一个教师总是认为“十个指头不会一般齐,一个班级的学生中肯定会有三六九等。”那么他是不是就有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呢?那么,我们教师的周围会不会“差生”泛滥呢?所以,我们应该心怀这样一种信念:“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只有这样,我们教师的身边才不会存在“差生”这个问题。

林崇德教授还强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身心两方面都应该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确实是这样,人们现在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着少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困生搁在一边,而是应该对他们投以更大的关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以知识为纽带,以情感为基础,促使学困生在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教育的智慧》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这本书让我身心浸润于教育智慧的滋养中。教育的意蕴、文学的韵味及文字的优美,让我激动:教育需要智慧,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智慧,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智慧,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我更加感悟到,在人类滚滚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教育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篇。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人类办教育,为的是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教育赋予人类以智慧与美德,教育赋予社会以进步与力量,是人类永恒的乐章。“究竟该怎样做教师?” 《教育的智慧》告诉给我了这样一个答案: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够谱写出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最后,让我们共同感悟书中的名言,以此勉励自己:

“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老师;

我们干着同一个职业——教师;

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教育。”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