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只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与他人的经验相互验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会充分发展。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些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其实“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还不成其为知识,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并无法转化为人的经验,隔几天、几个月就可以忘掉,就可以由“知道”变为“不知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可以说是“知识经验化”,但不能肤浅的解释为“知识生活化”。只有“发生知识”没有“学习知识”。
因为经验不经过验证,不经过批判,对学习者而言,便产生不了新的知识。因为那个新的知识没有融入主体经验,它依然是别人的客体经验。只有学习者充分认识到自己主体经验的存在,以自己的主体经验去验证,去批判客体经验,才能发生新的知识。所以说知识只有发生,无法只凭学习得来。
如今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离不开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的思考,而是不从众,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考。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着重操作性的训练,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经常是抽象语言,而非抽象能力本身。
人的抽象能力的成长,非常迟缓,而且需一点一滴地积累抽象经验,才能往高层次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尚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重视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慢慢积累他的抽象经验,知识对每个孩子都将变得简单而有趣,知识对每个孩子抽象能力的培养,也都将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如此说来,孩子去学校,最主要的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而联结的方法恰恰是打开经验世界,进一步发展他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