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教育的智慧如此神奇

发表时间:2013-01-23
雷夫是个神奇的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神奇的书!
从推荐书中选择这本名字就与众不同的书、从目录看来毫无章法、率性而言的一本书,为何能获得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的推荐?简单直白的写作风格,不时从书中蹦出的字字珠玑,与国内的某些教育名家的大部头不同,它能吸引我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反思。每一次看到书中加粗加黑的句子,都足以令我沉思半晌,习惯性的比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越发感叹:如何能拥有这般教育的智慧?!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特别关注了书中有关数学学习的章节,收获可不仅仅是“受益匪浅”能够描摹的了。
一、让数学涵盖百科、充满活力。
课改以来,我们整日探讨:怎样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也专门进行过素材征集。但其中的功力大多用在了肤浅的表面,所谓的创设情境也多是一些简单的、直观的提升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书中第五章“加加看”,主要讲与数学有关的事儿,看过以后给我许多的启发。正像文中提到的“数字的研究是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不是爱它,就是恨它”,是这样的,数学,很枯燥的一门学科,没有语文那种诗意、气魄、伤感、欢乐,也没有音体美的愉悦、宁静、动感;数学,也是一门吓人的学科,因为它的对与错是那么明了,来不得半点马虎,也找不到可以挽救面子的机会。因此,学生喜欢上数学,应该让他们了解数字的威力,明白数学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是趣味无穷的。我不喜欢给学生留机械的、过多的作业,我也认为:学生会算10个乘法题,为什么要做更多?如果连10题都不会做,让他做更多的题又有何意义?数学课应该是重质而不是量!为什么有的学生不需要课下做很多的习题,照样考试分很高,而有的学生每天徜徉在题海中,却没有什么提高?原因就是“质”和“量”区别。
关于神奇的“Buzz”,雷夫举了一个例子:不让学生说质数,当练习中遇到质数了就用“Buzz”这个单词代替。这么一来,玩游戏的时候每个人有很专注。我想这个游戏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如作者在书中写的:看到学生在轮到自己的时候绞尽脑汁思考的模样,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写道:当学生最后说出“91”的时候,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不用“Buzz”来代替,学生回答:13×9=91,这个回答就像音乐般美妙。这个游戏带来的欢笑和兴奋感受,以及让学生们学到的许多事情,都是做练习题无法达到的。这就让我想起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类似的练习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还是会有学生将91判断为质数,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过大脑思考,对这些枯燥无味的习题已经很厌恶了,只是老师在告诉他们91除了因数1和本身外还有13和7这两个因数,所以它不是质数。等到下次练习时又忘记了。这样周而复始地练习使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我很欣赏这种将游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做法,使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其实,雷夫的“Buzz”游戏,曾经在一个电视娱乐节目中看到过,只是没有将它与我的数学课相联系。书中提到的这个游戏,虽然是“加加看”,但是里面涉及到时事政治,国家概况,地理历史等等学科的内容,可以说,不仅愉悦了数学课堂,还丰富了学习内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这个游戏可以涵盖这么多的信息和知识。我立刻兴奋的想到:我也要借用游戏来丰富我的课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既开心又充满活力!
二、直面考试,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
因为中考、高考,几乎所有人都把考试当做学生的头等重要大事,甚至一度以为只有中国才如此重视考试分数,将其视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杆。看了雷夫的书,才知道原来美国也曾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批判考试的种种不是,短时间内要找到一种可以取代的合理方式真是很困难,始终没有一个理想可行的办法。其实想想看,确实很难,毕竟有人就有个性,个性自然无法统一衡量,考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一种主流的评价方式。看到第六章的标题《我们不会被骗第二次》,我有些诧异,不太理解其所指。到了中间有些明白,直至最后——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
  既想让孩子通过考试,又不想让考试成为孩子的重压,我们这些成人,首先要认清的就是——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不管过程如何进行,我们应始终清醒的认清我们的目标,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不论何时,知识技能只是人生存和创造价值的工具而已,而工具的效能如何,却最终取决于使用者确定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由此可见,人格品性才是基石,才应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次,我们要始终认清考试的功能:考试就是一种测量工具。每次考过试后,老师和家长的关注重点,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如果成人关注的是排名,那么孩子会直接将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能力水平挂勾,这种无效的、扭曲的认知,会直接伤害孩子,使其形成一种歪曲的认知模式;如果成人关注的是考试所体现出来的学习弱点,并积极纠正,那么孩子会学会一种有效利用考试来检查自身学习过程的方法。
最后,我们要始终认清——我们的态度,在我们国家,一次考试确实能够左右孩子将来的学业,但是,不能让这一次考试的威力,危及到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否则,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出不够理性的策略来对付考试。比如作弊,试想,如何孩子们能够正确对待考试,他们是否还有必要作弊?这也包括很多家长,现在新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报道,直指考试失实、作弊,归根截底,是因为持什么样的态度,做什么样的事!升入中学以来,儿子的学业明显加重,老师每次测试的反馈也非常及时,青岛中考压力之大人尽皆知,老师、孩子都疲惫不堪。期末前几天儿子做也特别多的时候,说起有同学照着答案抄或者照着他的作业抄,我试探着说了一句:“你也抄呗。”儿子立刻很坚决的否定了:“那怎么能行!”对于这样的一种态度和认识,我想这才是对孩子来说最宝贵的,不论怎样,他都会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成人不该保护并也持有这样的态度吗?其实,对于考试,书中也介绍了对待考试的技巧,个人认为非常有用,尤其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养成习惯,探求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背后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知又有有效的方法,考试算什么呢?它仍旧是一种测量工具!看着书突然有一种感动,雷夫是一位纯粹的教育者,正是这种纯粹击中了我的心,不管是从母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者的角度,都会向着这种纯粹努力,与孩子一同成长。
雷夫总是提醒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测化验上。
    三、设计选择,开启智力的金钥匙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雷夫老师介绍了“会不会”考试往往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正确答案以外的其他选项很少是随便填写的。如果有20道选择题,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会视为80道题,他们的任务是找出20个正确答案和60和不正确答案。他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们因为觉得自己很聪明而爱上它 , 然后在教完后出十至十五道题目给孩子们练习 。再给出答案之前 ,他会在黑板上多出一道题目,例如:63+28=? 让全班同学说出正确答案(91)作为选项A ,然后让孩子们帮选项B设计出一个答案 ,并且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 ,然后再帮选项C、D设计答案及设计原因,并且不时提醒看哪个侦探设计的答案最合理 ,从而使孩子们知道选择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定让自己这个“侦探” 找出以及回避潜在“陷阱”乐在其中。
读了这一章节之后我顿悟了,我们的孩子们在选择题中出现的错误不也是和他们制定选项时的理由一样吗?而我们怎么做了?我们只知道让学生在做对时说明理由,让学生们觉得对是应该的,当孩子们出现错误时,我们只会指责他们不细心,让他们下次再细心一点,学生只是默默的点头。难道我们在说要细心的时候 ,我们对孩子的智力启发用心了吗?我们对孩子们有信心吗?在读了这一部分之后,我就告诉我学生,原来在他们平时认为很简单的选择题其实都是埋着“地雷”的。一道有三个选项的选择题,除去一个正确答案外另外两个就是炸弹,那都是设计考题的专家预测好学生会在哪里发错而埋下的“地雷”。如果你不是一个“排雷高手”,可就麻烦了啊!而反过来,如果你也能做一个“设计专家”,那水平就一定远远高于“排雷手”。孩子们对这个比喻很感兴趣,也兴致勃勃的参与到“设计”之中。
   我们一起来读读雷夫送给年轻教师的话:
    1、你未来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并不是因为你不是一个好老师,而是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优秀的老师决不轻言放弃。我经常遭遇挫折,但我会从错误中学着让自己变得更好。
    2、以好老师为榜样,不断地学习。
    3、不要与讨厌教学的人为友。他们就像是学校里的病毒,要尽量回避。
    4、做你自己!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不是畏惧。教育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5、今年是我从事教职的第26年,我更懂得如何教学了。我相信我的下一个26年一定也会更好。
    不管你是否年轻,我想读完以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感触!有所启迪吧!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终生学习,这本书带给我的思索远不止这些。虽然每一位老师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时,可能都会觉得那是一个不存在的学校、虚构的人物;可能雷夫老师的一些做法、决定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在当前繁忙的工作压力下让我们觉得是个幻想,无法实现。但是,即便是“取一瓢饮”也足够支持我们一路前行,更何况仔细思索,可饮的是一口活泉呢?!
鉴于此,强烈推荐这本神奇的书、这位神奇的老师与大家共同学习、分享!让我们开启教育的智慧,让“奇迹”也发生在自己的教室里!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