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的认知发展(转)
在记忆的发展上,小学儿童的数学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儿童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为:
●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在记忆策略上,小学儿童采用记忆策略的能力迅速提高,他们能运用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而组织可分为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的归类,和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的系列化。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儿童尚缺乏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的能力,需要有意诱导和指导;8岁左右开始自发运用记忆策略,经引导,可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10岁以上儿童,基本上可以自发地运用记忆策略,培养可提高记忆能力。
在记忆的记忆(元记忆)方面,儿童关于记忆的自我知识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学龄初期儿童对自己记忆的预言逐渐接近实际,4年级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幼儿已认识到,记忆材料的熟悉性和数量是影响记忆的因素,9岁左右能进一步认识到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记忆效果。在记忆监控上,小学一年级还缺乏对自己记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三年级后,记忆监控能力已有明显提高,在有的方面已接近大学生水平。
在思维的发展上,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是一个质的变化。但其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具体形象性的束缚,尤其是三年级以下,其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往往是两种思维同时起作用。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两种思维成分相互渗透,进行消长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完成这个过渡。
在思维形式上,童年期儿童掌握的概念及概念的性质,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脱出来,开始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基础,形成正确的概念。7-8岁儿童是直观形象水平,8-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抽象水平,但直观形象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内在本质特征的成分渐次增多。10岁左右儿童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
在推理能力上,可以认为小学低年级初步表现了逻辑能力,中年级的逻辑能力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基本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在演绎推理方面,小学低年级是运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推理,中年级能用言语表述事实进行演绎推理,高年级能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同时随年龄增高,归纳推理能力也逐步增强,而年龄差异与教育条件,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但总体上,这三种水平的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新的思维运算上,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同时小学儿童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还可以改变回原状或原位,也具备可逆运算的能力,如知道A>B和B<A一样。另外,儿童已能从两个维度的补偿关系上认识事物的不变性了。
在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上,童年期儿童具有了掌握基础推理规则的能力。儿童开始理解大类和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能够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同时,序列化已表现在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的思维活动中。但是,这一时期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