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转)

发表时间:2013-01-23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转)

在自我意识上,已经建立自我概念,其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但即使到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另外孩子的自我评价独立性日益增长,其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内容也逐渐扩大和深化,并具有稳定性。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

  

  在道德判断上,对于7-12岁的孩子,部分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主要属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对于4-8岁的幼儿,属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儿童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对行为做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8、9岁以后,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同时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在人格上,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二维性的发展的过程,也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的孩子处于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在亲子关系上,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明显减少,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此阶段更多是处理诸如学习、做家务、同伴交往等问题。另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6岁以前父母可以控制,6-12岁是共同控制,而12岁以上,则是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在同伴关系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要,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按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在儿童伙伴集团上,孩子非常重视伙伴和自己在伙伴集团中的地位。对同伴的依存性从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六年级一直表现上升趋势,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另外,伙伴集团的形成是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分为3种关系期:

  ●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一年级,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

  ●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二、三、四年级,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

  ●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依从同伴,关注自己在集团中的威信和地位。

  

  在友谊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童年期儿童非常重视友谊关系,其意义在于: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等。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尚未形成友谊概念,认为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 单向帮助关系:6-9岁,友谊是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友谊已具有相互性,双向帮助,但其有功利性特点,被称为“顺利时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难”。

  ●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相互信任和忠诚,相互分享和帮助,兴趣一致并相互倾听,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在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方面,影响儿童择友的因素比较复杂,不同年龄阶段选择朋友具有其倾向性,具有动态性。但主要因素为:

  ● 相互接近因素;

  ●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因素;

  ● 格尊重并相互敬慕因素;

  ●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因素。

  

  在欺负与被欺负方面,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之所以受欺负,一般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相貌等。经常受到欺负,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自杀。而欺负他人的孩子,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把握,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未来可能造成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在性别上,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