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中国”。2017年,中国教育新闻网、亲近母语研究院、新教育基金会、春桃慈善基金会和心和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第四届 “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活动,设立年度点灯人、年度书香校园、年度阅读推广机构三个奖项,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儿童阅读推广成绩卓著的优秀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学校和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机构。
亲近母语课题组借此机会,组织了新一期的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这次活动让我受益良多。
一、做合格的“点灯人”
在斯蒂文森的儿童诗《点灯的人》中,有一个点灯人叫李利,他每天在太阳落下后扛着梯子把街灯点亮。李利的工作平凡至极,可在孩子眼中却是如此诗意美好,以至成为他们长大以后的梦想。
亲近母语课题组的梅子涵老师称自己是“童年阅读的点灯人”他渴望做一个点灯人,为孩子点亮很多盏灯,让他们优秀、优雅和完美地长大。于是他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在讲台上为老师孩子家长演说,为很多优秀童书写序言,热情拉开了中国童书阅读广场的幕布。
一个人的舞台是孤寂的,然而这场富有魅力和意义的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和听众。渐渐地,台上热闹起来,有教师、父母,也有专业人士,台下掌声响亮起来,有孩子,也有大人。儿童阅读这盏已经点燃的灯,不仅照亮了童年阅读的辽阔天空,而且照亮了成人生活的灰色世界,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照亮了前方的路。
梅子涵老师的演讲也打动了我,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像一个“点灯人”,点起灯火,照亮孩子的心,照亮孩子的未来,用自己的力量,将这份光亮传播出去……
二、用爱做教育
几天培训下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马玲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三国志》的课例汇报。马玲老师在内蒙古执教,她所教班级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没有上过学,学历最高的家长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基本等于零,更没法指望家长辅导孩子功课了。就是这样一批学生,在马老师的指导下,她们班的学生二三年级就能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五年级时已经能够写下洋洋洒洒的千字文品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说说梁山泊的三代首领:王伦、晁盖、宋江》!
马老师说:“我们的家长帮不上忙,但是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写作。”马老师还说:“标点啊,分段啊,还有说话人在不同位置时双引号的用法啊,我都没有教,孩子们都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无师自通了。只有三分之一特别弱的,我才给他们强化一下。”
马老师将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孩子,其实,真正引导孩子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正是马老师。她在班级内组织阅读活动,“师生共读一本书”“阅读展示”“诵读活动”等,都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孩子去阅读。她巧用各种小活动,激励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当班里的孩子爱上阅读后,自然而然地就愿意主动学习了。
三、借助语文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天空
语文学习并非单纯的学习生字、学习课文,更应该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以此为引线,带领学生感受更加浩瀚的知识海洋。
在这次培训中展示的几堂课例,都没有依存于课本,而是进行拓展的内容。教师利用课堂进行拓展:古诗词吟诵、现代诗诵读、名篇赏析……甚至还有一堂《中国船文化》的课程。虽然课程千变万化,但大家都紧紧围绕语文素养展开。吟诵课上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体会,赏析课上培养了学生分析的能力,中国船的课堂上,其实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学习诗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语文课堂是一片沃土,我们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让孩子们在这片沃土上开出更加灿烂美丽的花朵。
在我们平日的教研中,也开始渗透更多的知识。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就对维也纳的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维也纳,同时也感受了些文章要“围绕中心来选材”。在学习《月光启蒙》时,将其于相关的《望月》进行整合,同时结合“童谣”“诗词”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良多。当初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每每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他们那清澈的目光,便充满干劲儿。培训学习时听到徐冬梅老师说:“要爱学生,爱教育。”我想这一点我已经做到。当看到“点灯人”三个字,看到梅子涵老先生身旁的那盏灯,我被深深地触动。真正想要做好一名老师,我们还需要责任!我要更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用心温暖心,用爱传递爱。“一灯照隅,万灯照国。”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努力,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感受阅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