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青岛镇江路小学十三五科研课题 立项申报书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市南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立项申报书

 

 

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焉永红                       

所在单位     青岛镇江路小学                

申报日期     2017.2                        

 

 

 

市南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可所填写的《市南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申报书》(以下简称为《立项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立项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立项申报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遵守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规程的规定。

7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8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我市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______

        


 

     

 

 

 

    一、请按《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使用计算机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本表报送一式2,统一用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一律用宋体5号字填写,行间距18磅。

三、封面左上方框课题类别分为: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课题,请申请人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

课题申报表不能留空白。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封面请勿用塑料封皮或其它装饰。

四、请准确、清晰地填写申报表各栏内容。其中,联系电话必须填写课题负责人的电话号码。预期成果最多选报3项,其中必须包含研究报告。若有问题,请与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咨询。

五、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六、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青岛市洪泽湖路2号甲 

           邮政编码:266000 

联系电话:66885002

 

 

 

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焉永红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68.11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术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学校管理与特色创建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十二五”课题完成情况

已结题

工作单位

市南区镇江路小学

联系电话

85821696

E-mail

zhenjiang1969@163.com

通讯地址

青岛市泰州一路1

邮政编码

266071

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

 

专业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胡繁华

中学高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课题管理、学校文化

 

小学高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教师团队发展

张王乐心

小学高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一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学校德育

 

小学一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信息技术

 

小学一级

青岛镇江路小学

学生发展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⒈ 课题提出的背景(5001000字)

1.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日渐深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习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文润课程”的构想与之呼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经典相结合,通过课程的架构与实施,通过润物无声的润泽涵育,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激活文化基因。

2.政策依据:

课程体系改革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7月,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润课程”的构想,落实了主抓“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变革创新这一点,既契合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部分,也与区域品质教育研究中的品质管理不谋而合。

3.现实意义:

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固本培源”的奠基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以国学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当代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润课程”的构想意在将“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融合,使镇小学子能够成为具有强烈爱国情怀、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具备完美人格的和美好少年。

4.研究基础及问题分析:

我校将全面深入打造“阳光、和谐、韵致、幸福”的和韵校园作为发展核心,提出 “沐浴传统文化阳光,培育现代文武少年”的学生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青岛市重点课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语文教学层面提炼出语感教学策略、比较教学策略、主题教学策略,形成了“诗韵校园”的良好氛围。但是当时的研究仅局限于“学科教学”的角度,缺乏课程的系统思考与架构。 “文润课程”的提出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再突破,又是站在“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对课程的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这是学校新五年发展的生长点,更是学校十三五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趋势分析)(2000字)

1.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十余年的课改实践,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使得课程建设、教材改革、教学创新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为充分地发挥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指向,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给予新指示。至此,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变革时期对人才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也是教育发展赋予改革的重要使命。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理论架构较为成熟,主要从思想基础、具体内容、呈现方式三个维度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基础是 “人的全面发展”,即学生经历教育后必须拥有怎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成为怎样的人才;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如国际上重视的语言交往、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社会合作、创新意识等素养,都是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发展情感后相互融合的产物;核心素养以三维整合的方式呈现,侧重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基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文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我们应该珍视并吸收这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应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形成自己的思考。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选择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也都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脱离不了国学中的“营养”。现行的课程体系吸取了国学中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重要“养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诵读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开启其智慧、塑造其人格、完善其道德、优美其人格,进而培养其记忆力、认知力、表达力、社交力、自省力、创造力,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必须认真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切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3.基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设置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其次,确立科学化的教学原则。再次,梳理层次化的教学流程。“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明确了“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与教学目标,形成了操作性强、实效性突出的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特色模式,按照学段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探索出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策略,学生有韵律地诵读文本,借助手语与肢体动作诵之、唱之、舞之、蹈之等多种形式迸发真实情感,同时感受古人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达到自身素养的养成。

   4.校本化表达——“文润”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以课程为依托。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课程。在知网中,以“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课程”为关键词搜索17年来相关研究,共676条,其中有关于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的研究,但仍然鲜见关于课程构建的探索,更缺少从教师和家校层面出发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研究。我校在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构建起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课程体系,提出并探索实施“文润”课程体系,让学生同过多种途径浸润在经典文化中,并通过家校互动、教师自我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涵养传统美德,润泽儿童心灵。我们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从局部的零打碎敲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对完整、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与国际教育改革浪潮接轨,促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完整而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更加有效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500字左右)

(一)理论价值:

本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文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开展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目标、实施路径、教学模式等进行探索,为聚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区域品质教育”、培养浸润着传统文化底蕴的镇小和美少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二)实践意义:

1.促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核心素养。

文润课程的构建,以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目标,以培养青少年高尚人文精神为目的,为镇小学子一生拥有高尚审美情趣、正确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潜移默化的润泽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的根。

2.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学养,实现专业提升。

    “文润课程”的提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课题的实施帮助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促进家校联动,共育“和美少年”。

文润课程的架构一方面从我校“和慧家长智库”中吸纳这方面的人才作为课程开发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促动更多的家庭学习经典、使用经典、创造经典的积极性,借助经典的学习与互动凝心聚力,共育和美学子。

4.根植学校“和韵”文化,丰富核心内涵

“文润课程”体现学校的差异性与文化个性,是学校特色品牌彰显的关键元素。“文润课程”体系的构建,让我校“和韵童年”的办学理念有了坚实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核心素养视野: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这意味着,对“文润课程”构建的要求是学生不单单是听读写等单纯技能的训练,更指向学会思考的“协同”“沟通”“表现”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判断,乃至使用、创造。

2.文润课程:在这里,我们将“文”的范畴定义为以“经、史、子、集”为主的“国学经典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民俗文化教育”三大类,不仅对儿童进行蒙学基础教育,更注重经典诗词美学教育与传统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以浸润式手段,“赏习、巧用、创生”,让经典的诗文、古老的智慧,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化学生之气质,养学生之人生。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儿童完美人格培育,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尝试建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初步架构起涵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的文润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最大限度的涵育学生的人文底蕴,以期形成良好的德行修养;通过课程的整合研发,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及课程建构开发能力,尝试互联网+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进一步丰富学校“和韵童年”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质校园。

2.研究内容:

1)“文润”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润课程”的构建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以期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整个“文润课程”拟分为五大部分,即:

主题类课程:将此项课程与升旗仪式、班队会课、品德学科等相融合,利用升旗仪式,班级活动等时间设立《亲子诵读课程》;晨会时间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设置《中国农历与节日》课程;品德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拓展补充《谈古论今》课程;利用中午时间进行《书法日课》。

基础类课程:将传统文化、语文等相关相关人文学科进行整合,并补充拓展教材。低年级段拟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中年级段拟选取《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文化经典;高年级阶段拟选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道德经》等诸子百家思想课程。

鉴赏类课程:利用走班课时间在不同年级设置“古韵”类课程,如《最美诗词赏析》《传统书画欣赏》《传统音乐欣赏》《中国建筑美学欣赏》《传统曲艺欣赏》《茶文化》《玉文化》《瓷文化》等。

体验类课程: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设置,学校将在不同的年级段设置《硬笔书法》《陶笛吹奏》《软笔书法》《高效读写》等课程;倡导班级充分挖掘家长或社会资源,设置班级体验课程,如《剪纸》《京剧脸谱》《印刷术》等,力求一班一课程,班班有特色。

特长类课程:基于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需要,依托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置“特长类课程”涵盖《阮语雅韵》《书香画韵》《棋思妙想》等。

2)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探索“学经典-用经典-创经典”实践范式,提炼出实操性强的有效教学策略。

3)互联网+教师素养提升:实施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文润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我们将通过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的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线下的实践研究课、课程整合课等,立足线上线下多种培训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实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底气和能力。

4)探索课程评价标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构建完善起学生、家长、教师、课程、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与“文润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基于标准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价值;并且关注过程,着眼发展,强化评价的教育价值;探究从现代学校制度的视角加强家校合作,全面育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5.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本课题预计五年完成研究任务,共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20168月—20172月)

达成目标:完成课题论证和申报

研究内容:

1.提出课题并进行科学论证,申报课题,形成课题方案,上报总课题组;

2.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确立研究维度,形成子课题,进行任务分工;

3.积极开展资料收集,认真进行资料的整理、归类与分析。

4.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验证修订、 与研究分析

成果形式:课题立项申报书

(二)研究与实施阶段(20173月—201912月)

达成目标:完成学校文化、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学生语用系列子课题研究

研究内容:

1.将研究计划细化,从学校文化、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学生语用四个维度分解课题研究内容,并分组开展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研究;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制订分阶段落实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分析研究进展,掌握研究进度,协调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

3.进行课题的阶段总结。

成果形式:课题开题报告、文润课程结构框架、部分课程教材汇编

(三)结题与验收阶段(20201月—20209月)

达成目标:课题结题,并通过鉴定验收

研究内容:

1.按课题方案将分析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等;

2.编辑完整的课程教材,为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做准备;

3.对课题实施的整体阶段进行评价,上报总课题组;

4.召开结题鉴定会。

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课程体系,教材,师生素养展示

6. 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收集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及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背景、现状和学术动态方面的进行理论分析。

2.调查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该项目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记录,形成相关数据, 并进行信息反馈、量化分析和形成性评价。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探索、实践、反馈、评价等积累有效经验,对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4.经验总结法:选择教育实践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上升为教育理论。

7.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组织、策划。采取实验教师双向选择策略,自愿报名与学校确定的方式,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实行层级管理。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负责人焉永红校长主持了青岛市重点课题《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诗韵校园”的项目建设以及“十二五课题”《对话文本,提升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策略研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研究核心小组的成员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经验,有强烈的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的能力,能集群体的智慧,拓展课题的研究思路,迅速传达、落实课题研究思想,及时收集、反馈研究动态信息,展开研究过程。

3.建立教育实验的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制定《镇江路小学“文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对课程建设的原则、步骤、保障、奖励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使课程建设有制度保障。为了推动课题的健康实施,本课题加强课题过程评估,对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实施阶段计划的可行性、计划实施的过程性、课题实施的效果等多方面加以评估和考核,促进课题的规范运作,提高课题组成员实施课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经费投入保障。学校以立项形式对课程进行管理,科学分配和充分使用教体局专项经费,保障课题正常运行;学校行政投入,进行实验成果专项奖励;在师资培训和实训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制定鼓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该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5.学校网站建立“文润课程”建设专项版块,存放与发布课程网站资源,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做到资源整合,使课程建设具备条件保证。

8. 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形成一套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20207月前)

2.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教材(20207月前)

3.完成课题实验终结报告(20205月)

4.形成鲜明的“和韵童年”学校文化特色。(2020年左右)

三、评审意见

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