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青岛镇江路小学十三五科研课题中期报告

 

 

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中期报告

 

 

 

 

课题主管单位(全国规划办、省规划办、市规划办、区规划办)课题批准号   QNJK135A004             

课 题 名 称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晓迎                       

所 在 单 位     青岛镇江路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811                    

 

 

 

 

市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189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

时间:11月下旬

地点:青岛镇江路小学

评议专家:韩曙黎、仪琳

参与人员:课题主持人、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成员、个人课题承担教师

活动简况:

 

此次中期检查活动,立足于学校“文润课程”的建构,以传统文化为着力研究内容,进行了教学活动、研究分享、专家点评、中期报告汇报等多项内容。

一、教学活动展示

在此次活动中,安排个人课题承担教师宋鑫老师进行“乐读诗词、浸润心灵”低年级古诗词诵读积累的教学活动展示。宋鑫老师在借用语文教材中《春晓》一诗,提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春”和带有“春”字的古诗,通过小组进行量的比拼。通过“飞花令”、背诵、吟唱、作画等形式,进行小组评比。在互动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诵读的方法和韵律,获取对古诗的理解和兴趣,在积累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课程研究分享

借此次活动和校本课程开设的双重契机,安排在学校校本课程开设中,承担美文诵读、飞花令、成语故事等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师进行自己教学经验交流,畅谈在开设课程中自己的所研所得所获,通过课程开设学生素养的提升点。

三、专家指点评析

通过学校的展示和交流,与会的专家对于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点评,对于学校课题的实施情况予以肯定,交流中,科研部的专家、项目组学校的干部教师一致认为,学校的展示主题选得准、小、实,课例展示和主题研讨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突出体现了学校的研究过程,学校注重及时提炼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校平日的科研工作扎扎实实,注重实效。建议学校平日继续注重研究成果的提炼与发布,引导教师及时反思、深度反思。

四、中期报告探讨

课题主持人向与会专家进行了课题中期报告的汇报,尤其对于课题的变更和研究思考进行了阐述和交流,向专家寻求后续研究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中期报告(限5000字):

1.     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在确立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的文润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通过开展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目标、实施路径、教学模式等进行探索,聚焦品质教育、活动实践等多线并行,在2016-2018年期间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一、丰富核心内涵,构建学校文化。

学校以十三五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为统领,架构起“双线、两层、四类”系统的文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整合研发,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及课程建构开发能力,形成具有鲜明“和韵文化”特色的品质校园。

1.文化引领,注重发展内涵化。

一是从学校层面,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倾心营造了独具特色的读书吧,使全校师生受到书香的熏习和滋养;二是从班级层面,学校开展了“韵·彩”特色班级文化创建工作。31个班级集智汇力打造出集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为一体的特色班级文化,形成一班一特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为了充分发挥文化的涵育功能,学校还开展了“看看我家新变化”的主题班会。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是“家”中小主人,人人介绍“家”的新变化,介绍自己喜欢的班级文化板块,介绍班级文化带给自己的动力和变化。通过介绍和宣讲,班级文化“活“起来了并根植到每个孩子的内心。

“韵彩”班级文化第二期:让班级更美主题活动。着重从班级精神层面进行打造延伸,各班围绕班级精神开展了丰富的班本课程活动。 “词润少年 典亮童年”学雷锋公益行活动,为新市民子女赠送新华字典; “我们是雷锋式好少年”主题活动,孩子们来到公交公司,为公交车做清理; “小小馒头搭建爱心桥梁”主题活动,孩子们在素食堂为孤寡老人做馒头; “活字印刷术”课堂,孩子们了解了千年的文字工艺……多彩的班本课程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涵养生叶,塑造课程全面化。

将传统文化贯穿“文润”课程,将古诗学习纳入班级诵读常态,书法练笔课程引入低中年级,古琴、陶笛、中阮、传统绒球、扎染等传统艺术课程激发了学生对古老中华的热爱;飞花令、成语故事、西游探秘、美文诵读、宋词欣赏等经典文化课程带领学生探秘中华悠悠历史;滚元宵、做棋子块、传唱经典……同时,国家课程中武术、击剑、手球的纳入,学校课程中螳螂拳、手球课的开设,课外活动中足球队、手球队、篮球队的训练竞赛,也极大丰富了“武润”课程的内涵。“文润”“武润”课程并行发展,让校园时时焕发生机与活力。

学校采用“课程超市”,将课程分为主题类、体验类、特长类。主题类为结合校园“手球节”、“足球节”、“科技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类为在不同的年级段设置的《益智魔方》《三字经》《手绘缠绕》《瓢画工艺》《毛绒球》《十字绣》等课程以及《探秘海洋》《剪纸艺术》《印刷术》等班级体验课程。特长类为基于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需要设置的《阮语雅韵》《棋思妙想》《炫动手球》等课程。本学期的学校课程为分年级进行“配餐”,由学生自己“点菜”的方式进行走班上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丰润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

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文润课程”的构建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以期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初步将整个“文润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的架构,分为了五大部分予以全方位立体推进,即:

主题类课程:将此项课程与升旗仪式、班队会课、品德学科等相融合,利用升旗仪式时间设立《亲子诵读课程》;晨会时间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设置《中国农历与节日》课程;品德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拓展补充《谈古论今》课程;利用中午时间进行《书法日课》。

基础类课程:将传统文化、语文等相关人文学科进行整合,并补充拓展教材。低年级段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韵文读物;中年级段选取《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文化经典;高年级阶段选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道德经》等诸子百家思想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汇成我校低中高三段的古诗文诵读手册,共收集必备古诗文480首。

鉴赏类课程:利用走班课时间在不同年级设置“古韵”类课程,如《最美诗词赏析》《传统书画欣赏》《传统音乐欣赏》《中国建筑美学欣赏》《非遗民间艺术》《茶文化》《玉文化》《瓷文化》等。学校在全年级学生中实行了选课走班制,采取校内教师自主开发和校外资源结合的方式,开设了走班课程。学校引进选课系统,学生网上自主选课;同时探索长短课时,缩短下午第一、二节课的时间,将下午第三节课延长至一个小时,大大满足了课程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体验类课程: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设置,一方面是学校在不同的年级段设置《硬笔书法》《软笔书法》《陶笛吹奏》《高效读写》《全脑开发》等课程;另一方面是倡导班级充分挖掘家长或社会资源,设置班级体验课程,如《剪纸》《京剧脸谱》《印刷术》等,形成一班一课程,班班有特色。

特长类课程:基于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需要,依托学生的兴趣特长,我们设置了“特长类课程”涵盖《阮语雅韵》《书香画韵》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构建完善起学生、家长、教师、课程、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与“文润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基于标准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导向价值;并且关注过程,着眼发展,强化评价的教育价值;探究从现代学校制度的视角加强家校合作,全面育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丰养教师专业,提升专业素质。

1.固本强根,理念先行

以“十三五课题”为基点,开展了多层次研究学习。邀请教育中心科研部教师指导,明确课程内容体系;参与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广开视野明晰课程构建方向。分管干部在全体教师中先后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探索核心素养课堂落地的途径》等一系列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我谈核心素养的落地” 案例交流分享,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反思、感悟,用核心问题构建“思”课堂。借力借智,利用多方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开拓教师视野,多维度提升教师素养。

2.聚焦课堂,深入打磨。

学校举行“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之作业管理”专题培训,结合作业设置中的亮点特色作业、分层作业,再次规范了作业设置的要求和方法各学科教师围绕清明节、儿童节、端午节设置的分层、特色作业,深受孩子们喜欢。

为将课堂教学工作做实做细,学校抓住教学主阵地,开展了“提核心素养展和乐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预约课、教学月一人一堂课、新教师展示课等不同层面的听评课,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关注学科核心核养,打造自主和乐课堂”教学月活动,分为骨干引领课、教师展示课、三年内青年教师一轮亮相课、三年内青年教师二轮汇报课几个层次进行。学科分管干部、教研组共同听课研讨,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对话——分享和乐课堂”活动,教育中还推出了师生共写日记活动以引领教师发现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反思。

3.信息互联,智慧初绽。

实施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文润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的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线下的实践研究课、课程整合课等,立足线上线下多种培训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实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底气和能力。电子书包课程、机器人、VR设备及相关课程、云平台视频网站及直播系统、3D打印课程,让信息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启动了“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尝试构建学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交互平台。

4.诗文浸润,多维发展

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发了《名家讲古诗词鉴赏》,组建诗韵教师文学社,定期开展“读诗词、悦心性”古诗文鉴赏系列培训,丰实教师文学底蕴,享受诗意教育生活。

四、丰蕴传统人文,拓展语用维度。

“文润”整合了传统文化、诗情纸艺、中华阮乐、陶笛吹奏等课程。作为一所有着多年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学校一直把培育“知书达理”的和美少年。

1. 德育奠基,见证成长。

学校设立了仪式、节庆两大课程体系贯穿整个学期始终。仪式课程里的“开笔礼”“感恩礼”“毕业礼”组成了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给予了学生在特定成长节点上的文化引领、文化熏陶、文化启迪;节庆课程里借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课、实践活动、家长节等多种形式,让队员们在活动中体验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系列活动,提升素养

学校开展以“文润墨心,语韵于声”系列活动,利用每天午间、语文课、活动等建立长效素养提升机制,午间固定时间进行“赏美月”、“诵诗书”、“练汉字”活动,将古诗词学习在多种形式中晕染开来。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开展学生演讲,着眼于个人表达提升,关注于阅读、社会、名人传记等,挖掘于诗词、成语、历史等传统经典中。开展诵读节展示,以感恩为出发点,通过现代和古代诗歌诵读,传递感恩精神。

3.寻“美”在线,价值认同

开展寻美在线活动,分“思想引领”和“在地行动”两个层面推进。在思想引领层面:学校开展了“传承古诗韵,做国学美少年”开学典礼暨主题活动,分为古诗韵爱国篇、古诗韵回顾篇、古诗韵祝福篇,用古诗韵传播最美的古诗词文化,用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4.多彩实践,价值体现

学校阮乐团队伍不断壮大,已经由单一的中阮乐团过渡到综合性的阮族乐团,进一步丰富了演奏曲目,提高了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平。在2017年市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器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代表市南区参加青岛市第二十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展演,荣获小学民乐组一等奖,阮乐团还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艺术节器乐比赛。

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传人孙日成及其弟子向学生传授技艺,在一、二、六年级开设了鸳鸯螳螂拳走班课;将京剧、古琴、扇伞画、扎染艺术、马勺脸谱古琴等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引入学校课程,并组建了“京剧社团”。学生创意美术作品展、艺术节合唱比赛,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展示搭建了舞台。学校还开展了“五韵”课程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合唱节、才艺秀、写春联送祝福、诵读节等活动,展示课程学习成果。

2.         阶段性成果

通过两年的研究和开展,学校的课题研究从外显的学校环境、教室布置,到内化的学生积累和学习;从专项的传统文化、语文等课程,到多元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从理论的学习,到实践的活动和展示,从教师到学生,都在课题中不断收获和成长着。

3.         主要创新点

学校立足于学校文化特色和育人理念,深入挖掘课题内涵本真,对于课题与核心素养的建构、课程多维并行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建立与“文润课程”相匹配的多样校本课程,由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担任执教,学生自行选课参与,扎实开展课程实施和研究。通过多个社团的开设,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美术、中阮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4.         存在问题

在课题建构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上,还需构思全面性,细化课程内容和分类,精选课程落实。

5.         重要变更

(1)  课题名称变更为:“基于核心素养下‘和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2)  课题负责及主持人变更为:张晓迎

(3)  课题组主要成员:张王乐心、郭穗媛、魏婷、傅莎、阎莉、宋阳、张珂、牟川

(4)  课题研究内容分为:将从文润和武润两个层面下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

6.         下一步计划

(1)  以变更的课题,尽快确立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

(2)  为后续课题研究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         可预期成果等

(1)  以课题为引领,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在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实践操作、多种能力等方面均有提升。

(2)  在定期反思中实现课题研究的实效、高效,重新形成一套课程体系。

(3)  逐步打造“和韵童年”学校文化特色。

 

                                               课题负责人签名:张晓迎

20181120

 

三、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限3000字左右(可加页)。

 

2015

1.学校阮乐团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阮咸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

2.学校在市南区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获得学生集体组一等奖;

3.马莉老师《浅谈阮乐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促进》在《音乐天地》杂志发表;

4.校本课程教材逐步成形,教师进行教材教案编写;

 

2016

1.  在市南区首届青少年及家庭国学素养大赛获得团体、学生组、家庭组三项金奖;

2.  在市南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获得器乐一等奖;

3.  姜大鹏同学在青岛市文明办举办的评选中获得青岛市“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4.  胡孝慈同学在青岛市第26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戏剧朗诵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5.  莱西、胶州等多地教师来我校参观学习;

6.  校本课程教材初步成形,教师进行教材教案编写;

2017

1.  在“向大师致敬”市南区中小学生美术创意作品展中获得团体三等奖;

2.  宋阳老师、彭翠林老师的教学经验在市南区教学年会选编;

3.  学校各年级汇编古诗词诵读篇目;

4.  阮乐团代表市南区参加青岛市第二十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展演,荣获小学民乐组一等奖,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艺术节器乐比赛。

5.  校本课程教材初步成形,教师进行教材教案编写;

 

2018

 

1.  张珂老师《如梦令》一课在青岛市参与公开课展示;

2.  曲小春老师《爱国主题群文阅读》参与区级课展示;

3.  栗华老师《成语探源》参与区级公开展示,区级优质课一等奖;

4.  戚严文老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在《新课程》期刊发表;

5.  厉颜老师《整合促进学习妙笔日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期刊发表;

6.  参与“精彩中华”全国青少年素质展演活动;

7.       林福佳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外美术文献奖大赛获得提名奖;

四、专家评估要点:

201811月下旬,镇江路小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检查活动如期举行,分别进行了教学活动、研究分享、中期报告汇报等多项内容,显示了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高、严谨态度好,课题基本达到预期进度和效果,我本人表示认可。

一、前期课题研究的几个特点:

(一)课题研究程序严谨,过程扎实,成果真实

本课题于2017年开题以来,能够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了研究方案,将研究计划细化,从学校文化、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学生语用四个维度分解了课题研究内容,并分组开展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研究;建立了《镇江路小学“文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课题管理制度,制定了分阶段落实计划,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分析研究进展,掌握研究进度,协调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本次中期评估,有低年级古诗词诵读积累的教学活动展示,有开发学校课程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分享,集群体的智慧,拓展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负责人所做的中期评估报告内容详实,所取得的研究成效令人鼓舞。总之课题研究过程扎实,研究方法适当,研究成果真实。

(二)课题研究参与度高,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课题研究的师资培训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制定了鼓励措施,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基点,组织教师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学习。如请进专家来现场指导,走出去参与课程建设高峰论坛;校内先后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探索核心素养课堂落地的途径》、“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之作业管理”等专题培训;为全体教师配发了《名家讲古诗词鉴赏》,组建诗韵教师文学社,定期开展“读诗词、悦心性”古诗文鉴赏系列培训,丰实教师文学底蕴;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我谈核心素养的落地”案例交流分享,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反思、感悟,多维度提升教师素养;采用“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的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线下的实践研究课、课程整合课等,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提升了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底气和能力。教师们积极参加课程的整合研发,提升了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及课程建构开发能力,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立足行动研究,课程建设丰富多彩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法。即教师们通过实践研究,尝试建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涵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再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探索课程的实践范式,提炼出实操性强的有效教学策略。学校开展了“提核心素养展和乐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关注学科核心核养,打造自主和乐课堂”教学月活动,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对话——分享和乐课堂”活动,及时予以反思,让课题研究扎实落地。

本课题基本按照课题立项的课程建设目标,初步将整个“文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架构,分为了五大部分予以全方位立体推进,课程呈现丰富多彩的样态。既有国家课程,也有学校课程,还有班级课程;“文润”“武润”课程并行发展,让校园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学校在全年级学生中实行了选课走班制,满足了课程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四)注重以文化人,课题研究凸显学校文化特色

本课题研究从“文润”课程建设入手,融合了“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建立了学生素养长效提升机制,拓展了语用维度。如设立了仪式、节庆两大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在特定成长节点上的文化引领、文化熏陶、文化启迪;开展了“文润墨心,语韵于声”系列活动,促学生诗文浸润,多维发展;引入鸳鸯螳螂拳、京剧、古琴、扎染艺术等艺术特色课程,开展了“五韵”课程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个性发展、特长展示搭建了舞台。学校还开展了两期“韵彩”特色班级文化创建工作,结合班级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从班级精神层面打造出特色班级文化。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最大限度的涵育着学生的人文底蕴,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和韵童年”的文化内涵,与学校培育“知书达理”的和美少年的目标相匹配,形成了具有鲜明“和韵文化”特色的品质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既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再突破,又有站在“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对课程的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更是学校十三五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二、学校对课题的几项变更符合学校的实际

1)课题名称变更为:“基于核心素养下‘和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可使课题研究与学校文化结合得更加紧密,也符合学校课题实践的实际。

2)课题负责及主持人变更为张晓迎,符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的实际。

3)课题组主要成员调整符合学校人员调整的实际和课题研究深入推进的要求。

4)课题研究内容将从文润和武润两个层面下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可使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更加全面,也符合学校现有实践的实际。建议课程的分类应在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中科学界定。

三、两点建议:

1.抓紧完善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本课题立项书上确定“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从局部的零打碎敲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对完整、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尽管还没有到结题的时间节点,但中期报告存在着课程建设提法较多,前后表述不尽一致的问题。如:架构起“双线、两层、四类”系统的文润课程体系;学校采用“课程超市”,将课程分为主题类、体验类、特长类;初步将整个“文润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的架构,分为了五大部分予以全方位立体推进。以上三种说法不一,课程分类不够清晰;每种分类中的主题课程、基础课程表述不统一,容易产生歧义。建议学校在下一步的课题研究中,首先下大力气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构架起统一思想下课程的“四梁八柱”,使课程开发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

2.加强核心素养与课程的理论研究。学校课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和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前期研究均注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开发的联系和价值引领,但在理论研究、特别是对课程实践的理论提升方面涉及内容不多,核心素养与课程结合不够紧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其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建议学校以核心素养为统摄,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加强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提炼,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完整而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

                                      

  

评议专家组签名:韩曙黎

                                              

                                               20181130

 

五、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1000字左右(可加页)。

 

 1课题主持人及主要成员变更:

课题负责及主持人变更说明:因区域层面进行了校长人事的调整,原课题主持人焉永红同志不在本校担任校长,无法在本校参与课题研究的负责和主持工作,因此负责和主持人由现任校长张晓迎同志来承担。

课题组主要成员变更说明:同时因区域层面进行了中层干部的人事调整和新一轮中层干部的选拔,原课题组主要成员胡繁华同志和宋兵同志不再参与研究工作,主要成员加入郭穗媛、宋阳、张珂、牟川。

 

   2.课题名称变更说明:

学校的育人理念为“沐浴传统文化阳光,培育现代文武少年”,原课题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无法充分凸显学校育人理念和特色,学校的特色以“文润”和“武润”两者结合为“和润”。

同时从核心素养层面出发,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是由多个能力构建起来的,要达到终身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需要在唱、诵、舞、动等多种形式中迸发真实情感,,感受文化魅力,单“文润”层面的熏陶和感染还不够全面。

       综合以上两点,特申请将课题名称变更为“基于核心素养下‘和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3.课题研究内容等变更说明:

       因课题名称将“文润”扩展为“和润”,因此研究的内容也进行了拓展,研究内容将从“文润”和“武润”两个层面并行开展。

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于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解析,了解到研究内容应按照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进行分层研究,因此需将研究目标、内容、子课题的设计进行重新制定。

综上,特申请将课题研究内容变更为“文润”和“武润”两个内容下,以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进行重构。

 

4.课题立项申报书变更说明:

        因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均发生了较大调整,因此需重新拟定本校“立项申报书”,将申报书中内容进行变更。

 

 

 

 

                                       课题负责人签名:张晓迎

 

 

                                             2018 1120

 

六、所在单位意见

 

 

 

 

 

 

 

 

 

 

 

 

 

 

 

盖章

 

                                  20181130

 

七、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盖章

 

                                           年月日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