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uploadfiles/20110707043832.swf

青岛镇江路小学 区级十三五重点课题 结题报告

         市南区教育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书

 

青岛镇江路小学课题组

 

【标识】

青岛镇江路小学重点课题负责人张晓迎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基于核心素养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QNJK135A004)

课题组主要成员宋阳、张心、郭穗媛、魏婷、傅莎、阎莉、张珂。

 

【内容摘要】

为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根植学校“和韵”文化,丰富核心内涵;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学养,实现专业提升;促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核心素养,我校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文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研究方向,申报了市南区“十三五”教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20176月开题。五年的研究,实验教师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教学研究、学校课程、德育活动等方面的变革,以课程为依托,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研究问题】

学校将全面深入打造“阳光、和谐、韵致、幸福”的和韵校园作为发展核心,提出“沐浴传统文化阳光,培育现代文武少年”的学生培养目标。“文润课程”的提出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再突破,又是站在“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对课程的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

本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文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开展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对核心素养视角下“文润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目标、实施路径、教学模式等进行探索,为聚焦“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区域品质教育”、培养浸润着传统文化底蕴的镇小和美少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研究目的】

“文润课程”的构想意在将“文学经典启蒙”“传统艺术熏陶”和“民俗文化教育”相融合,固本清源,德行教化,通过课程的架构与实施,通过润物无声的润泽涵育,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激活文化基因。

通过课题的引领与实践研究,学校建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架构起涵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的文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探索,最大限度的涵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形成良好的德行修养;通过课程的整合研发,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及课程建构开发能力,尝试互联网+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进一步丰富学校“和韵童年”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质校园。

 

【研究意义】

“文润课程”的构架与学校的品牌理念相呼应,它有助于教师的快速发展,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和馨氛围;它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促进课堂的和乐高效;它意在使镇小学子能够成为具有强烈爱国情怀、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具备完美人格的和美好少年;它进一步推动学校“和韵文化”特色的形成。

1.促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核心素养。

文润课程的构建,以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目标,以培养青少年高尚人文精神为目的,为镇小学子一生拥有高尚审美情趣、正确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潜移默化的润泽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的根。

2.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学养,实现专业提升。

    “文润课程”的提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课题的实施帮助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促进家校联动,共育“和美少年”。

文润课程的架构一方面从我校“和慧家长智库”中吸纳这方面的人才作为课程开发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促动更多的家庭学习经典、使用经典、创造经典的积极性,借助经典的学习与互动凝心聚力,共育和美学子。

4.根植学校“和韵”文化,丰富核心内涵

“文润课程”体现学校的差异性与文化个性,是学校特色品牌彰显的关键元素。“文润课程”体系的构建,让我校“和韵童年”的办学理念有了坚实有力的支撑,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研究假设】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将课程体系完成从局部的零打碎敲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对完整、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与国际教育改革浪潮接轨,促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完整而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更加有效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

 

【核心概念】

学校在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构建起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课程体系,提出并探索实施“文润”课程体系,让学生同过多种途径浸润在经典文化中,并通过家校互动、教师自我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涵养传统美德,润泽儿童心灵。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十余年的课改实践,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使得课程建设、教材改革、教学创新等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为充分地发挥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指向,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给予新指示。至此,我们迎来了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变革时期对人才质量标准的重新定位,也是教育发展赋予改革的重要使命。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理论架构较为成熟,主要从思想基础、具体内容、呈现方式三个维度来解读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想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学生经历教育后必须拥有怎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成为怎样的人才;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如国际上重视的语言交往、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社会合作、创新意识等素养,都是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发展情感后相互融合的产物;核心素养以三维整合的方式呈现,侧重学生的生存能力和人文素养,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基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研究的共同话题,而且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共同主题,有关的文件及研究成果相继面世:《21世纪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建议案》、《课程编制的基础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给我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我们应该珍视并要吸收这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应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基础、学生特点,形成自己的思考。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选择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也都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脱离不了国学中的“营养”。现行的课程体系吸取了国学中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重要“养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诵读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开启其智慧、塑造其人格、完善其道德、优美其人格,进而培养其记忆力、认知力、表达力、社交力、自省力、创造力,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必须认真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切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3.基于传统文化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对国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设置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其次,确立科学化的教学原则。再次,梳理层次化的教学流程。“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明确了“三步六正九读”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与教学目标,形成了操作性强、实效性突出的国学启蒙教育教学特色模式,按照学段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探索出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策略,学生有韵律地诵读文本,借助手语与肢体动作诵之、唱之、舞之、蹈之等多种形式迸发真实情感,同时感受古人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达到自身素养的养成。

4.校本化表达——“文润”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以课程为依托。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课程。在知网中,以“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课程”为关键词搜索17年来相关研究,共676条,其中有关于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的研究,但仍然鲜见相关课程构建的探索,更缺少从教师和家校层面出发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研究。我校在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构建起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课程体系,提出并探索实施“文润”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浸润在经典文化中,并通过家校互动、教师自我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涵养传统美德,润泽儿童心灵。我们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从局部的零打碎敲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对完整、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探索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与国际教育改革浪潮接轨,促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完整而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更加有效地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

 

【研究程序】

1.文献研究法:收集和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及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背景、现状和学术动态方面的进行理论分析。

2.调查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该项目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记录,形成相关数据, 并进行信息反馈、量化分析和形成性评价。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探索、实践、反馈、评价等积累有效经验,对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4.经验总结法:干部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撰写论文。

 

【研究结论】

一、 尚德校园,丰实和韵文化

在确立以传统文化润养下的课题研究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走进学校大厅,“德美悦天性、学博气自华”的校训赫然入眼,涵养品德,美善之心习若天成,“学校的未来从这里出发”;学校角落的高墙上,润德无声,德韵与传统文化交融相迎,心怀仁爱,势必恭敬,诚信处事,真诚待人,用简洁的词汇向学生传递德行的可贵;步入长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这里开启,有经典励志的贤文诗词,有导人言行的名言警句,有富有意趣的成语故事,有历史典型的人物事迹……或劝学,或惜时,或自强,或明志,学校用五千年传承的精华让学生感受道德的价值,更让学生从中树立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性格,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的意识。

镇江的校园仿佛中华文明的回廊,学生可以学到《三字经》的佳句,可以赏析唐诗宋词、《诗经》《论语》,可以博览书法名作荟萃,可以欣赏中国民间艺术,可以见识国粹文化,可以遍寻遗留的文物古迹,更可以从校园随处学诵古诗,春夏秋冬的美,山水花草的色,每个班级独有的教室文化,更是学生学文习德的进修场,新荷般崭露头角,绿竹般气节高尚……雅韵中队、翰墨书香班级、新荷中队、溢彩中队、书香门第班级……校园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学做理解、欣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国家认同的人。

从班级层面,学校开展了“韵·彩”特色班级文化创建工作。31个班级集智汇力打造出集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为一体的特色班级文化,形成一班一特的良好局面。不仅如此,为了充分发挥文化的涵育功能,学校还开展了“看看我家新变化”的主题班会。班级中的每名学生都是“家”中小主人,人人介绍“家”的新变化,介绍自己喜欢的班级文化板块,介绍班级文化带给自己的动力和变化。通过介绍和宣讲,班级文化“活“起来了并根植到每个孩子的内心。 “韵彩”班级文化第二期:让班级更美主题活动。着重从班级精神层面进行打造延伸,各班围绕班级精神开展了丰富的班本课程活动。

在“和韵”镇江的校园里,中华智慧生生不息,传统道德得以弘扬,用学校的校园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用课题的引领,描绘出学校的文化方圆,用学校文化凸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二、 载德无界,丰盈和馨教师

走在传统文化与核心素养融合的路上,学校重教师的“德不厌高,教不厌精”,以固本强根,理念先行,促教师学习提升;以聚焦课堂,深入打磨,促教师专业提质;以诗文浸润,多维发展,促教师研学提能。

1.培训引路,理念先行。学校以“十三五课题”为基点,开展了多层次研究学习。邀请教育中心科研部教师指导,明确课程内容体系;参与课程建设高峰论坛,广开视野明晰课程构建方向。结合核心素养,学校全体教师中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探索核心素养课堂落地的途径》培训;开展了“我谈核心素养的落地”案例交流分享,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反思、感悟,用核心问题构建“思”课堂。

2.专家引领,深度学习。学校邀请青岛大学长期致力于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和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的马教授,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中庸智慧与处世之道》的专题讲座。在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形象阐述了中庸的内涵,老师们领略了古典道德哲学专著中的教育之道、处世之道以及生活智慧,得到了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籍、精神的提升和道德的指引。

通过教师全员培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创造机会与高校专家、教科研工作者、骨干教师等直接对话,通过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业引领提升素养。

3.诗文浸润,多维发展。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发了《名家讲古诗词鉴赏》,组建诗韵教师文学社,定期开展“读诗词、悦心性”古诗文鉴赏系列培训,丰实教师文学底蕴,享受诗意教育生活。教师通过平日钢笔字帖临摹、书法班教师学习、普通话培训等活动,强化教师基本功,提升个人素养。

引导教师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激发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不同类型教师的“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着眼于研修,着力于课堂,着重于发展,多措并举,强师德提师能,培养一支有智慧、乐研究的教师队伍。

4. 信息互联,智慧初绽。实施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文润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的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线下的实践研究课、课程整合课等,立足线上线下多种培训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实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底气和能力。电子书包课程、机器人、VR设备及相关课程、云平台视频网站及直播系统、3D打印课程,让信息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启动了“学区资源共享”管理,尝试构建学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交互平台。

三、崇德课程,丰富和乐课堂

学校依据课程标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以“文润”课程为建构体系,梳理“文润课程”与现有各级各类课程的关系,尤其是将道德与法治、语文、传统文化、环境、综合实践等课程进行大胆融合和改良,进一步开发和创生,探索课程实施与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学校围绕着学校“和韵文化”,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力求形成国家课程适度拓展、地方课程适实融合、校本课程适性开发等多元并行的课程体系。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适度拓展

在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结合学校师资和生源,学校确立了适度拓展的原则。一方面结合《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常规落实为重点,以“聚焦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教学月为推力,在精研覃思基础上,细化课时分配、课时目标。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教研,依据学生的学基础与能力,进行多版本教材融合,对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和适度优化,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学科素养提升,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努力达成“和谐融洽、教学相长、张弛有度、乐学善思”的教育理想。

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各学科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探索,比如学校语文学科从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入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热爱之情,使他们在儿童时代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数学学科则是引领教师对现行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读,进行多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适当拓宽知识的外延,融生活化数学、艺术化数学、趣味化数学三位为一体,以全脑思维导图模式向各方向延展,初步架构既有传统数学精神的滋养、又有现代数学文化理念渗透的校本化体系。

统编《道德与法治》三条主线两个融入为脉络线索中,结合教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传统文化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助推了学校课程的建构和研究。

1.引用古文,助益明理修德

在教材的引领下,学校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中高年级多以诗词古文、古代名人语录启迪学生思考,落实育德目标。低年级多从《弟子规》中,挖掘与爱亲敬长、明理仪止、道德品行、孝贤乐学的佳句,与课程目标不谋而合。比如:《我和我的家》一课,在绘本的故事结尾,用“兄道友,弟道恭”让学生懂得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我们爱整洁》中,借用一个小视频,使学生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养成爱整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的生活习惯;《吃饭有讲究》中,通过老师边做动作边诵读“食适可,勿过则。”引导学生饮食适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样的学习方式,将远离学生语言环境的传统文化带入,又为道德法治课程的实施增新趣、融深意。

2.传统节日,助学中华文化

道德法治课程中,许多体现传统习俗的内容,是对传统文化很好的拓展。《大家一起过春节》一课,引导学生了解春节,通过学礼节、读春联,爱我中华的传统节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了解习俗,学习咏月思亲的古诗词,拓展重阳节的学习,乐于探究中华的传统节日。学习《贴春联》,学生编春联、送祝福;学习《藏历年与泼水节》,学生在感受民俗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更加珍视中华的文化传统。

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链接更为自然,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凉爽有学问》的开篇,尝试从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开启;《美丽的冬天》知晓冬季自“立冬”来临;《春游去哪里》我们从“清明”出发去踏青。传统节日带领我们开启了寻根之旅。

(二)地方课程适时融合

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相关体验活动、实践探究以及研学等形式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开设《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等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镇江路小学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安全逃生演练、安全主题班会、专家讲座、法制教育活动等,强化安全意识,充实《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与素材;组织开展研学活动,走进青岛市规划展览馆、中山公园、八大关等,领略城市的变迁和发展建设的诸多成就;开展文明志愿公益活动,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适时将《环境教育》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利用中午十分钟时间开展“文润墨心,语韵童声”活动,周一“赏美乐”,学生古诗、诗歌歌曲学唱。周二“诵诗书”,学生古诗文诵读、背诵。周四“写美文”,学生诗词歌赋、文化经典书写……丰实《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校本课程适性开发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追求“不唯多,只唯实”、“兼容并蓄,取舍得当”的建设目标。

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和学校“和韵文化”理念引领下,进行“双线、两层、四类”的课程总体架构。

双线:即“文武”课程体系。“文韵”整合传统文化、诗情纸艺、中华阮乐等课程;“武韵”涵盖手球、足球、篮球、武术等运动类课程。依托这些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完满人格。

两层: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主题类、拓展类、整合类课程)、面向分层的选修课程(特长课程)。

四类:即通过主题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特长类课程、STEM+课程的实施,探索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校本课程,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镇江学子。

学校目前开设了《始业课程》、《成长课程》、《毕业课程》仪式课程三门,开设中阮、手球、足球特色课程三门,“体育节”、“手球节”、“足球节”、“科技节”、“艺术节”等节日课程五门,1-6年级开设宋词赏析、《弟子规》新解、《谜秘之趣》、飞花令、成语故事、西游故事、中华饮食、茶道文化、畅游中华名胜、十字绣、皮影、扎染、扇伞画、中国结编织、阮语雅韵、古琴、陶笛、手绘缠绕、扇伞画、扎染艺术、马勺脸谱等走班课程、班本课程50余门。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以浸润式手段,让经典的诗文、名人的智慧、积淀的中华文化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化学生之气质,养学生之品格。实现完美人格培育,提高其核心素养和道德水准。

阮语雅韵—目前学校阮乐团在校学生达120余人,在乐团顾问朱教授的指导下,采取专业老师上专业课,学校阮乐负责教师上辅助练习课的授课形式。阮乐团弹奏的《心中的刘胡兰》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器乐舞蹈专项比赛一等奖,《丝路驼铃》获得省六艺展一等奖,市南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作为唯一的学生民乐伴奏参加“市南区合唱节”演出。

国粹京剧—学校聘请京剧院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京剧知识和唱功的学习。从京剧的唱腔、身段,到进行“手、眼、身、法步”的基础培训,从它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核、舞台的精湛表演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气节风貌,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悄无声息的进入孩子们生活当中,陪伴他们的成长。

古韵飘香—学校聘请古琴协会专业古琴教师授课,从古琴的形态构造、琴谱等各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古琴文化的普及,使学生受到古琴文化及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熏陶。在青岛市班级器乐大赛中,六年级五班的古琴演奏《沧海一声笑》获得一等奖。

炫动手球—作为 “中国手球传统学校”,学校继续遵循“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的原则,以“手球伴我成长”为主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让小小手球为孩子们的童年洒满阳光,为孩子们一生健康发展积蓄能量。

四、修德育人,丰润和美少年

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人,要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加以培养。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要立足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学校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于课堂内,更延展于校内、校外各项活动中,意在将“文学经典启蒙”“传统艺术熏陶”和“民俗文化体验”相融合,固本清源,德行教化,润泽涵育,引导学生广识中华文明、乐享民族精神、激活文化基因,提升核心素养。

1. 以诗会友,以文养德

将诗文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清晨,学生踏着古诗诵唱的歌曲进入校园;午间是我们“午韵声声”诵读时间,“诵诗书”中,低中高三个学段分为《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必学书籍和古诗词推荐篇目;“赏美乐”将古诗朗诵和学唱结合;“一笔一画写好字,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古诗词抄写练笔。学生们人手一本的《“我是快乐小读者”诗书阅读手册》中,不仅有好诗推介单,还设有“我的摘抄”、“我的古诗积累”、“亲子共读”、“读好书知天下”等诗书阅读记录栏目。各班自选类别积累古诗词,节日、动物、山水、情谊,定期进行展示、交流学习。结合传统佳节积累古诗词,学校举行了“一路诗书好年华”、“诗书会友”、“童爱声声”等大型诵读节展示活动,学生人人参与,登台表演,自豪洋溢。

每学期,学校开展“诵唱春之声,诗词伴我行”诵读节、 “古诗对对碰” 、“笔韵诗会展才气,我是诗词小状元”古诗竞答活动,等活动,在半岛网、城市信报、半岛都市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除此之外,学校开展了“传承古诗韵 做国学美少年”开学典礼暨主题活动,分为古诗韵爱国篇、古诗韵回顾篇、古诗韵祝福篇,用古诗韵传播最美的古诗词文化,用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的古诗文,以其独有的文化情怀使人们感悟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精髓,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2.以节汇知,以学悟德

将节日学习贯穿日常生活。春节、中秋、清明、端午、重阳、元宵节、二月二,多种形式让我们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学校里,我们可以滚元宵、做棋子块、扎灯笼、结端午绳、画生肖、捏面团;回到家,我们还能资料搜集、家人合影、剪贴折画、装扮学礼;走出去,我们春节慰问官兵、清明扫墓踏青、重阳爱老助行,传统节日带领学生树立家庭观、社会观、爱国观。

除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还蕴含着生态观教育价值,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万物生长,鸟语花香;“惊蛰”时天气回暖,动物苏醒,农民耕种;“谷雨”时,栽红薯、种棉花、南方采茶、北方食香椿……共同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了队员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它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是中国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八妇女节号召队员们为奋战在防疫一线最美的她们敬礼并表达队员们深深的感谢;母亲节开展了感恩活动,从理解、关心母亲开始,弘扬孝敬、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教师节开展了“感念师恩师生同乐”,重阳节开展了“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元旦开展了“快乐传递传统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知恩感恩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以“普通话诵七十华诞,规范字书爱国情怀”开展语言文字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推普周,班级内组织爱国诗词朗诵、诗词书写活动;开展“夸夸我的祖国好,写好一首爱国诗”活动、“笔下有字也有画,心中有国也有家”展览活动,通过软笔、硬笔、国画等形式,展示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开展“礼赞祖国从心开始”主题演讲,“童心颂祖国 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合唱、朗诵、戏剧等艺术展演;“红领巾来关注 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班会;“红色电影进校园红色基因永流传”活动,请到了市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市南区文明市民巡访团团成长沈明书爷爷,为少先队员们讲述国与家的含义。

3.以行慧能,以艺好德

学校设立了仪式、节庆两大课程体系贯穿整个学期始终。仪式课程里的“开笔礼”“感恩礼”“毕业礼”组成了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给予了学生在特定成长节点上的文化引领、文化熏陶、文化启迪;节庆课程里借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课、实践活动、家长节等多种形式,让队员们在活动中体验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校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了“开笔启蒙·慧悦人生”一年级入学礼,一年级新生在崂山书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开笔礼仪式。学校运用传统的启蒙教育形式为学生人生的第一步进行隆重的庆典。开笔礼后学生们又深入了解了二十四孝故事,通过传统开笔仪式的熏陶进行传统文化滋养。同时 “书海情深 小小志愿行”、“展最孝美德 做青岛好少年”、“蓝色军营感恩行”、“和美少年爱传递”为贫困山区学生捐衣捐物爱心奉献活动等提升小志愿者的文明素养,树立起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

将活动实践填补感知空白。学校以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提能力、好善德、广识文、生浓情。新生的开笔礼,孩子们身穿汉服,正衣冠,额中朱砂一点开启知书明理的第一步;“活字印刷术”“篆刻”“汉砖拓印”带学生了解千年的文字工艺,探秘中华悠悠历史,尤感中华发明的骄傲;看藏戏、舞大龙,大头娃娃秧歌扭,学中阮古琴、于围棋对弈、京剧脸谱走进校园,脚踩高跷步步生莲、手持弓箭英姿勃发、针灸点穴妙手回春。

每年的体育节和艺术节,更给孩子们搭建出“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广阔舞台,他们在这里磨练意志,显国人正气;容多民族文化,铸中华大气;焕发神采,展少年朝气;文德兼修,透聪慧灵气;德美学博,塑和美才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已渐渐塑造出身心健美、知书明礼、视野广博的镇江阳光学子。

走在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路上,我们重学生的“德美学博,阳光韵质”,重品德修养,内韵道德之美;重学问广博,外展阳光心态。学校学生获青岛市“美德少年”、“最美孝心少年”等称号,在市区国学素养、戏剧朗诵、经典诵读等活动中获奖。学校的手球队走出国门,获得中国少年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扬国人志气;阮乐团多次在市区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展演、赴香港表演,传播阮乐文化。

走在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路上,学校多点聚合,多维并进,多向互动,共同营造出一种和暖润心的“和韵文化”。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市文明单位标兵、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市 “学摘用摘”先进单位、市德育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市古琴学会教育基地、市环境友好学校、市军警民共建单位等称号,学校也成为省心理健康实验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基地校”和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执委会“实践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让我们继续且思且行。

 

【分析和讨论】

1.课题研究程序严谨,过程扎实,成果真实

本课题于2017年开题以来,能够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了研究方案,将研究计划细化,从学校文化、教师素养、课堂教学、学生语用四个维度分解了课题研究内容,并分组开展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等内容的研究;建立了《镇江路小学“文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课题管理制度,制定了分阶段落实计划,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分析研究进展,掌握研究进度,协调研究力量,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进行。本次中期评估,有低年级古诗词诵读积累的教学活动展示,有开发学校课程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分享,集群体的智慧,拓展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负责人所做的中期评估报告内容详实,所取得的研究成效令人鼓舞。总之课题研究过程扎实,研究方法适当,研究成果真实。

2.课题研究参与度高,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在课题研究的师资培训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制定了鼓励措施,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基点,组织教师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学习。如请进专家来现场指导,走出去参与课程建设高峰论坛;校内先后进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探索核心素养课堂落地的途径》、“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之作业管理”等专题培训;为全体教师配发了《名家讲古诗词鉴赏》,组建诗韵教师文学社,定期开展“读诗词、悦心性”古诗文鉴赏系列培训,丰实教师文学底蕴;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我谈核心素养的落地”案例交流分享,引领教师在学习中反思、感悟,多维度提升教师素养;采用“互联网+”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的远程教育在线平台,线下的实践研究课、课程整合课等,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提升了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底气和能力。教师们积极参加课程的整合研发,提升了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及课程建构开发能力,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3.立足行动研究,课程建设丰富多彩

本课题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法。即教师们通过实践研究,尝试建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涵盖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再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探索课程的实践范式,提炼出实操性强的有效教学策略。学校开展了“提核心素养展和乐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关注学科核心核养,打造自主和乐课堂”教学月活动,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对话——分享和乐课堂”活动,及时予以反思,让课题研究扎实落地。

本课题基本按照课题立项的课程建设目标,初步将整个“文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架构,分为了五大部分予以全方位立体推进,课程呈现丰富多彩的样态。既有国家课程,也有学校课程,还有班级课程;“文润”“武润”课程并行发展,让校园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学校在全年级学生中实行了选课走班制,满足了课程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4.注重以文化人,课题研究凸显学校文化特色

本课题研究从“文润”课程建设入手,融合了“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建立了学生素养长效提升机制,拓展了语用维度。如设立了仪式、节庆两大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在特定成长节点上的文化引领、文化熏陶、文化启迪;开展了“文润墨心,语韵于声”系列活动,促学生诗文浸润,多维发展;引入鸳鸯螳螂拳、京剧、古琴、扎染艺术等艺术特色课程,开展了“五韵”课程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个性发展、特长展示搭建了舞台。学校还开展了两期“韵彩”特色班级文化创建工作,结合班级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从班级精神层面打造出特色班级文化。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最大限度的涵育着学生的人文底蕴,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和韵童年”的文化内涵,与学校培育“知书达理”的和美少年的目标相匹配,形成了具有鲜明“和韵文化”特色的品质校园。

本课题的研究既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再突破,又有站在“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对课程的重新审视、梳理和完善。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更是学校十三五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建议】

1.继续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对我校的课程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完成从局部的零打碎敲转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构建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相对完整、有引领性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分类不够清晰;每种分类中的主题课程、基础课程表述不统一,容易产生歧义。建议学校在下一步的课题研究中,首先下大力气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构架起统一思想下课程的“四梁八柱”,使课程开发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

2.加强核心素养与课程的理论研究。学校课题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和润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前期研究均注意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开发的联系和价值引领,但在理论研究、特别是对课程实践的理论提升方面涉及内容不多,核心素养与课程结合不够紧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其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建议学校以核心素养为统摄,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加强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提炼,从而实现学校课程完整而富有高度的价值引领。

 

 

www.zj.qdedu.net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州一路1号 邮编:266071 电话:0532-85834619邮箱:zhenjiang1969@163.com